“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銀發一族對晚年生活質量的追求,不僅是“老有所養”,更需要“老有所學”。我市通過提高老年學校規范化建設水平、擴大老年教育覆蓋面、擴充師資隊伍等舉措,真正將暖心服務送到老人身邊。
學得了又學得好,銀發生輝煥光彩
走進大通區洛河鎮老年學校,悠揚的樂曲聲傳入耳畔,校園民樂團的成員們正在演奏經典曲目《春江花月夜》。在教室門口張貼的學習課程表上,樂器、舞蹈、書畫等課程豐富多彩。
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聚焦“學得了”“學得好”目標,我市深入推進老年學校標準化示范建設,推動壽縣、鳳臺縣、田家庵區、謝家集區創建省級示范老年大學,提升基層老年學校辦學質量和水平。
此外,我市還通過整合盤活現有辦公用房、中職學校、老年活動中心、黨群服務中心等各類存量設施資源,改造建設成為老年學校辦學場所。推進示范點位建設,評選先進基層老年學校(教學點),以點帶面提升全市老年學校建設管理水平。
“老有所學”見行動,悅享暮年暖民心
夕陽無限好,人間重晚晴。為擴大“老有所學”行動影響力,鼓勵符合條件的老年人積極參加學習,我市多措并舉,通過普發手機短信,公共場所顯示屏滾動播放宣傳標語,開展健身、文藝、養生、反詐等教學活動等方式,加強“老有所學”內容宣傳。
“自從社區開展老年活動以來,我基本上每天都會過來看看書,來學習學習,豐富自己的文化生活。”田家庵區錦里社區居民王殿友說,社區老年活動中心離家近又很方便,老人們在這里都能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真正把老有所學行動暖到了群眾的心坎上。
多彩課程長知識,托起幸福“夕陽紅”
為滿足老年群體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在推進“老有所學”過程中,我市鼓勵各老年學校發揮主觀能動性,立足本地特色,擴充老年教育課程資源。
“我們打造了‘黨建+特色’‘非遺+民俗’‘智慧+實用’等課程體系,開展‘貫徹黨的二十大,初心在路上’系列教育活動,創設了淮河大鼓書、獅子燈、馬戲燈等民俗課程,開展‘識別假幣和假冒偽劣產品’‘防詐騙’‘智能手機使用’等實用課程,在豐富文化生活的同時,增強老年人自我服務能力。”市教體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以老年群體實際需求為出發點,我市不斷完善課程體系,打造具有個性化特色的老年學習點,讓老年居民的晚年生活充滿意義。
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市級老年大學1所,縣區老年大學10所,鄉鎮(街道)老年學校82所,行政村(居委會)老年學習點895個。新增線上學習人數近4.5萬人,參與學習教育活動的老年人總數達14.87萬人,其中,參與線下學習教育活動的總人數10.29萬人。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我市持續創新、精準發力,有序推進“老有所學”行動,用飽滿的熱情、獨特的服務,不斷提升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參與感,繪就最美“夕陽紅”。(記者 賈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