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集區深入實施教育醫療領域綜合改革紀略
近年來,潘集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醫療事業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持續深化教育醫療領域綜合改革,深挖內潛、合理調配現有教育醫療資源,創新辦學辦醫模式,嫁接市級優質教育醫療資源,辦學水平、教學質量和醫療服務水平不斷提升,2023年中高考實現近年來最好成績,醫療服務水平顯著增強,診療人次創歷史新高。
立足民生需求,搭建橋梁引進資源
近年來,潘集區立足轄區群眾對優質教育醫療資源日益強烈的需求和渴望,不斷加大優質教育醫療資源協調引進力度,積極嫁接優質教育醫療資源,實現了質和量的雙提升。
區委、區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多次率隊赴市有關部門、對接市級以上名校名院協調資源,持續為優質資源嫁接創造條件、搭建橋梁。2021年8月,潘集區與市教體局、淮南二中、淮南市實驗中學、淮師附小山南校區、市直機關幼兒園簽訂“1+4”幫扶協議,統籌市級名校對潘集區4所學校進行托管幫扶,通過選派管理、共建班級、名師授課、跟崗學習等多種方式,借力名校品牌資源,推進潘集教育高質量發展。2022年9月,潘集區借助全市職業教育資源整合改革契機,將潘集工程技術中等專業學校整建制劃入淮南聯合大學,成立淮南聯大潘集校區;2023年9月,淮南新材料產業學院在淮南聯大潘集校區正式掛牌。兩校緊密對接潘集發展人才需求,開設煤電化、新能源、應用化工技術等校企融合式專業,培養高質量生源,為潘集發展聚人氣、增動力。全方位嫁接優質醫療資源,2023年5月18日,安徽理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淮南市第一人民醫院)潘集分院揭牌成立,由安徽理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整體托管淮南市第五人民醫院,并引進專家入駐,加快推進深度融合發展,全面提升綜合服務能力。同時,積極推動安徽理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潘集分院與淮南市第四人民醫院醫聯體簽約,潘集區首個精神心理科門診在安徽理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潘集分院開診。2023年5月18日,淮南市中醫院潘集分院在泥河鎮中心衛生院成立。
立足全民共享,加大投入補齊短板
潘集區以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為目標,聚焦農村公共服務短板,不斷加大農村地區教育醫療事業投入力度,積極改善辦學、辦醫條件,努力為全區人民提供更為優質均衡的基層公共服務。
持續加大投入,建成淮師附小山南校區潘集分校,下設42個教室1890個學位,并于2021年秋季招生。建成市直機關幼兒園潘集分園,配備班級15個,園內教育教學環境與設施均達到省一級一類幼兒園配置標準。開展農村中小學校舍維修,推進區一小原校區幼兒園新建綜合樓和配套設施建設。建成淮南市第五人民醫院門診樓并投入使用。新建(改擴建)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4萬余平方米。積極實施均等化基本公共衛生項目,為村(社區)衛生室(站)配備血細胞分析儀、尿液分析儀、十二導心電圖機等專業醫療儀器,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大幅提升。全區164家村衛生室、9家社區衛生服務站達到“標準化村衛生室”標準,其中3家村衛生室被評為“安徽省群眾滿意村衛生室”,泥河鎮中心衛生院被安徽省衛健委授予“社區醫院”稱號。
立足改革撬動,向內挖潛激發動力
潘集區通過向內挖潛激發內生動力、整合優化資源配置等改革措施,不斷推動教育醫療領域綜合改革走深走實。
針對全區小學教師不足、中學教師超編等問題,制定出臺《潘集區部分小學六年級學生進入初中就讀暨小學、初中銜接改革工作實施方案》,在全省先行先試“5+4”辦學模式改革,即通過在初中設置銜接班的方式,把義務教育階段的小學六年、初中三年轉變為小學五年、初中四年,推動全區有條件的農村小學六年級學生進入銜接班就讀,推動小學、初中各學段上下貫通、無縫銜接。實施“5+4”辦學模式改革后,全區共有7823名六年級學生進入中學銜接班學習,參與銜接課程改革實驗的學生成績普遍有了顯著提升,全區初中生源進一步穩定,選擇到區外就讀初中的學生由每年400多名減少至100多名。優化小學布局,2020年以來,通過撤并小規模學校等方式對農村小學進行優化整合,全區56所農村小學整合到目前的38所,整合后全區中心學校辦學規模擴大,標準班額的班數增加,教育資源的利用更加集中高效,辦學標準和質量進一步提升。推進醫共體改革,進一步完善淮南市第五人民醫院、新華集團北方醫院、潘三醫院三個“健康集團”服務體系,實行黨建、醫療業務等統一管理,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基層下沉,帶動11家鄉鎮(街道)衛生院、173所村(社區)衛生室(站)共同發展。
立足練好內功,培養人才建強隊伍
潘集區牢固樹立人才第一資源理念,堅持抓好人才培養工程,通過對外引進、對內培養等方式,積極打造名師、名醫特色人才,不斷提升辦學、辦醫能力水平。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充分利用中學富余師資力量,加強中小學教師交流輪崗,明確小初銜接班除班主任及語文、數學主科教師不變外,其他學科教師由所在初中學校選派,開齊開足音樂、體育、美術、英語等小學科課程,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既有效緩解了小學教師不足、小學科教師緊缺等現實難題,也推動了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截至目前,全區共交流轉崗中學教師149人。依托市級優質教育資源嫁接、結對共建名校教研力量以及名師學科工作室,截至目前全區共培養市級以上骨干教師79名、市級教壇新星40名。依托區醫共體建設,推動區級二級醫院名醫下沉鄉鎮衛生院開展“學科大講堂”,進行學術交流和知識傳授,173所村(社區)衛生室(站)從業人員230人參與培訓。同時,由區域內的學科帶頭人、對口支援專家教授開展授課,持續提升廣大醫務人員業務水平。(記者 李東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