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庵區2023年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綜述
田家庵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重要抓手,把民生領域的“關鍵小事”作為黨委政府的“頭等大事”,著力防風險、惠民生、保平安,織牢民生“保障網”,讓民生保障更安心、公共服務更暖心、百姓生活更舒心。
加大財力投入,民生事業暖心惠民
田家庵區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將85%的財力投向民生領域,高質量完成十項暖民心行動和50項民生實事。
義務教育更加優質均衡,田十六小新校區、龍湖中學公園校區交付使用,啟動洞山中學二部項目征遷,新增集團化辦學成員校3個、義務教育學位5040個、公辦園學位700個、托位1209個,在全省縣市區黨政領導干部履行教育職責督導考核中獲優秀等次,榮獲“省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提升實驗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朝陽醫院、濟民醫院加快擴建,新增社會辦醫機構20家,完成全區94家村(社區)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14項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惠及78萬人次,榮獲“全省優質醫養結合示范區”。文旅事業站在新起點,成功舉行“騎游濱淮大道·相遇詩遙灣”騎行比賽、“生態詩遙灣”攝影大賽、曹庵桃花草莓節、農民豐收節等活動,完成工商銀行舊址修復和淮河渡口候船室外部改造,新添健身步道10公里、城市書房2座,啟動區檔案館建設。
加強保護治理,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田家庵區聚焦生態環境保護,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
全面開展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大排查大整治專項行動,進一步強化控煤、控氣、控塵、控車、控燒“五控”措施落實,建立筑牢秸稈禁燒“防火墻”。持續推進以“陸上+水上”巡查相結合的形式,對陸、水全域進行無死角的巡查。完成在線監控安裝,實現了對水源地取水口24小時監控及遠程示警。治理農村水體73處,PM_2.5持續下降、優良天數比例持續上升。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建成充電樁2000余個,垃圾分類實現全覆蓋。推深做實林長制,造林287畝,修復退化林2550畝。獲評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區。
守牢民生底線,社會保障兜牢兜實
田家庵區聚焦民計民生,做實做細穩就業、社會救助保障等工作,全力確保困難群眾實現應保盡保、應兜盡兜和應救盡救,切實兜牢兜實基本民生底線。
堅持就業優先,“三公里就業圈”社區實現全覆蓋,舉辦各類招聘會186場,新增就業1.1萬人,青網科技園認定為安徽青年創業園。為4900名農民工追討欠薪4500余萬元,被授予“全省根治拖欠農民工工資工作優秀集體”。新建老年助餐點19個,適老化改造154戶,無障礙改造重度殘疾人家庭545戶,累計發放特困、低保、優撫優待、特扶等各類救助補助資金1.2億元。
2024年,田家庵區將持續用心用情辦好民生實事,讓群眾看到變化、得到實惠。筑牢民生之本,更加突出就業優先導向,確保重點群體就業穩定,織密扎牢社會保障網,托起居民穩穩幸福感。營造民生之暖,著力發展銀發經濟,優化老年助餐服務,探索智慧養老、居家養老、社區嵌入式養老等多種模式。同時,豐富休閑文旅服務供給,增加沿淮河騎行、徒步、露營、研學等新體驗,加快打造城市記憶特色街區。破解民生之難,加大集團化辦學力度,大力發展普惠托育服務,奮力爭創國家級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區、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區;扎實推進健康田家庵建設,深化城市醫聯體共建,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村醫”提升計劃,全力打造省級健康示范區,助力國家衛生城市創建。(記者 李東華 通訊員 吳喆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