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不要輕易向陌生人透露個人信息,以免上當受騙。”田家庵區舜耕街道璽園社區網格員王倩,在日常巡訪時發現李奶奶正在與一名陌生人通話,對方稱因退休金認證反復要求李奶奶提供個人信息。王倩聽了對方講述后,意識到李奶奶遇到了電信網絡詐騙。隨后,王倩結合典型案例,向李奶奶再次普及了反電詐知識。這是我市做深做實網格化管理服務,用心守護群眾安寧的一個縮影。
2022年以來,我市大力推進“網格化+網絡化”基層社會治理模式,提升了社會治理效能,推動了平安淮南建設高質量發展。
黨建引領,凝聚合力優化網格治理
我市將黨的組織、責任、力量落到網格,結合“皖美紅色物業”建設,鞏固提升“支部建在小區(網格)上”專項行動成果,全市住宅小區“劃片打捆”為707個片區,成立894個網格(小區)黨組織,實現全覆蓋;組建業委會和物業管理委員會651個,組建率由2022年初不足20%提升至目前的92.1%。注重發揮網格(小區)黨支部作用,推動黨員網格員進入網格(小區)黨組織,指導以街道為單位統一制定居民議事會、三方議事會、小區評議會等制度,推動形成黨組織統一領導、各類組織積極協同、廣大群眾廣泛參與的基層治理模式。
“我們轄區兩戶居民因噪音問題常年拌嘴,一度到了要動手的地步。我們將這一情況上報街道,八公山公安分局組織‘老警工作隊’參與調解,很快消除了兩家的積怨!卑斯絽^建東社區網格員劉曉玥介紹說,以往面對一些疑難復雜矛盾糾紛,基層網格員們常常束手無策,“警網融合”工作實施以來,區、街道組織“老警警務”“老娘舅”“鄰里幫幫團”等專業力量下沉社區,與網格員共商聯調,有力促進了疑難矛盾糾紛解決。
改革創新,打造“警網融合+”治理新模式
市委、市政府把社區網格化管理服務作為“社會治理攻堅行動”的主項目予以推進,“網格化+網絡化”體系成效初顯!熬W格化+網絡化”工作模式被寫入《平安中國》年鑒,有關做法先后被《人民日報》《法治日報》等中央媒體報道。我市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立足改革創新,打破壁壘、優化機制,在八公山區新莊孜街道治東社區率先開展“警網融合”基層治理工作,深化“資源在網格內整合、問題在網格內解決、服務在網格內落實”,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用網格“小切口”托起城區“大平安”。經過一年多試點,“警網融合+”基層治理工作在全市全面鋪開。此外,全面加強網格員隊伍建設,深化“E治理”平臺應用,借助1.2萬個網格微信群,推動政策宣傳、發動群眾、服務群眾信息第一時間入網入格入戶。2023年以來,全市網格員更新、完善基礎信息73萬條,開展各類宣傳50萬余次,排查隱患問題5.96萬個,走訪各類重點群體人員2.74萬次。 “要把下網格、進家庭、訪民情、解民憂作為我們的必修課,只要用心用情去干,沒有干不好的!碧锛意謪^龍泉街道洞泉社區第三網格員江艷走訪時,發現一樓住戶與二樓居民發生口角,主要原因系房頂漏水。她積極協助,數十次召集雙方面談調解,終于解開雙方心結。
踐行“楓橋經驗”,打造矛盾糾紛多元調處新機制
我市建立“網格+調解”模式,充分發揮城鄉社區網格“前哨”作用,推動基層矛盾糾紛排查化解與網格化體系有效銜接。城市社區全面推行網格員專職化,依托全市5000余名網格員,通過線下入戶走訪和線上網格微信群收集等方式,對各類矛盾問題第一時間“接單”并及時上報,有力地提升了矛盾糾紛排查發現工作質效。網格指導員、網格長協調鄉鎮(街道)、村(社區)矛調中心及時介入,第一時間開展化解工作。全面推動法官、檢察官、警官、律師等“三官一律”“進網格”,發揮專業優勢助力基層矛盾糾紛法治化化解。2023年以來,全市網格員共摸排矛盾糾紛10205件,較好地實現了“微小矛盾早發現,源頭化解在格內”。(記者 劉銀昌 實習生 張 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