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八公山區新莊孜街道治東社區網格員發現轄區一家火鍋店將10余個液化氣罐堆放在居民樓下,沒有任何安全設施,風險隱患較大。網格員立即通過“e治理”系統“警網融合”模塊進行報送,社區民警快速上門工作,責令火鍋店立即整改、消除隱患,并向工作人員宣傳安全知識。
八公山區以治東社區為試點,在全區開展“警網融合+”基層治理工作,讓“資源在網格內整合、問題在網格內解決、服務在網格內落實”,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近年來,八公山區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機制保障,搭建治理平臺,打造特色品牌,提升城鄉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2024年,八公山區獲評2023年度安徽省平安建設優秀區。
健全機制保障,筑牢基層社會治理主陣地
八公山區探索黨建融合,建強區級“指揮部”,夯實鎮街“調度站”,打造社區“橋頭堡”,推動形成上下聯動、層級清晰、一體推進的平安建設新格局。
該區成立由區黨政主要領導任組長的平安建設領導小組,區委常委會、區政府常務會每季度專題研究平安建設工作,壓實責任。落實鎮(街道)政法委員專職化,實現“黨管政法”向基層延伸,建立政法委員統籌政法資源機制,出臺加強鎮街綜治中心與法院對接聯系制度,定期召集基層“兩所一庭一站”研判會商,實現平安聯創、矛盾聯調、問題聯治。此外,把平安建設與基層黨建深入融合,該區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采取“1+N”組團共建模式與社區結對,將黨組織鏈條由社區延伸到各小區(網格),打通服務黨員群眾的“最后一米”。
搭建治理平臺,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緊盯群眾所思、所盼、所想,八公山區積極探索做優議事協商平臺,做強網格化管理平臺,做實綜治中心,不斷夯實平安建設根基。
“我們小區里電瓶車多,樓道里經常有電瓶車飛線充電、占用消防通道的情況,很容易引發安全事故。”新莊孜街道建東社區網格員在走訪建南新村時,收到了不少群眾反映電瓶車安全隱患問題。社區黨委立即召集黨員、樓棟長、居民代表、轄區物業召開座談會,收集意見建議,制定整改方案。經過實地勘查后,最終決定在小區空置的地方增設充電車棚一處。“現在充電車棚建好了,既方便了居民充電,又美化了小區環境,消除了安全隱患。”項目完工后獲得了群眾點贊。
黨建引領社區自治,將居民的事“提”上議事會、“議”在議事會、“解”在議事會。八公山區在49個居民小區搭建黨建引領的民主議事協商平臺,構建“黨組織牽頭、業委會主導、多方參與、小區共治”的黨建引領基層民主協商模式,真正引導群眾積極參與協商、依法表達意見、廣泛凝聚共識,促進基層治理提質增效。截至目前,已收集意見建議130余條,解決問題120余件。
持續創新“警網融合+”工作模式,八公山區扎實推進警格、網格深度融合,著力打造人員整合、數據聚合、工作聯合的標準化、實效型、訂制版警務網格。區委平安辦發揮牽頭抓總作用,突破原有職能部門壁壘,將矛調中心、綜治中心、網格化中心、公共法律服務中心、信訪接待中心等“多中心合一”,采用綜治、信訪、司法部門集中常駐,法院、人社等部門輪值入駐方式開展工作,打造集矛盾糾紛調處、信訪訴求化解、涉法涉訴受理、法律援助服務的“一站式”平臺。2023年以來,共排查各類矛盾糾紛346件,調處成功346件,成功率100%。
打造特色品牌,煥發基層社會治理新活力
今年5月8日,八公山區正式在“八公長安”微信公眾號上線“企呼我為”意見反映平臺,5月9日平臺就收到一企業入駐后綜合貢獻獎勵未及時兌現到位問題。區委政法委及時與該企業取得聯系,了解具體情況后,“企呼我為”辦公室即收即辦,當天便交辦給區發改委。經區委政法委溝通協調,5月12日區政府有關負責同志約見企業負責同志,并約定獎補資金和時間。“企呼我為”辦公室加強回訪,企業對該處理結果表示十分滿意。
為推動全區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提升,由區委政法委牽頭建立“企呼我為”機制,開設“企呼我為”意見反映平臺,及時解決企業關于法治方面存在的難題和意見建議,并組建“八公護企服務團”,進企業開展法律咨詢、糾紛調解、法治宣講,建立高效閉環處置機制,實現企業問題建議一鍵受理、一次性答復、一攬子解決。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八公山區全力打造多元解紛、法治護航、民生服務等社會治理品牌,夯實基層基礎。
該區持續推動“老娘舅”“鄰里幫幫團”品牌提質擴面,法院、民政、公安等部門立足職能優勢,打造“我愛我家調解室”“老警工作隊”“老戰友調解室”,推動特色調解組織孵化,構筑起“專業化+特色化”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大格局。同時,由區委政法委牽頭,聯合多部門力量,統籌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聚焦“八公暢晚+司法保護、基層治理、醫療保障、社會保障、適老化政務服務”等方面,將“八公暢晚+”打造成為惠民生、解民困的實事項目,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記者 何婷婷 通訊員 蔡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