弩,對于很多人來說并不陌生。在很多影視劇中,大家看到過使用弩的畫面,也感受到其強大的殺傷力,給人以古代版“手槍”的印象。
在安徽楚文化博物館里,就收藏著一件弩的重要部件——戰國時期的云紋嵌銀銅弩機。這件弩機1984年出土于壽縣雙橋鎮胡塘的一座楚墓。弩機郭面前窄后寬,有紋飾,前后有兩個穿孔,望山上窄下寬,雖然構造簡單,但設計卻十分精巧。
弩是中國冷兵器時期重要的發明。在古代,可以說,誰擁有它誰就是戰場上的“王者”。這樣的事例有很多,比如:公元前 341年,在著名的馬陵之戰中,孫臏以“萬弩俱發”的突擊攻勢,戰勝了輕敵而怠憊的龐涓的大部隊;再如:公元前260年發生的秦趙長平之戰中,秦軍的強弓硬弩發揮了巨大作用,戰勝趙國軍隊,取得了這場奪天下之戰的勝利……
說到弩,就有必要提一下弓。大家可能都聽過“百步穿楊”的故事。《史記·周本紀》記載:“楚有養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而百中之。左右觀者數千人,皆曰善射。”這里記述了一位射箭技藝高超的楚國人的故事。
弩是古人在弓的基礎上進行的改良,因其射程遠、命中率高、殺傷力強而被稱為冷兵器時代的“王者”,是中國古代最先進的軍事武器之一。明代《武備志·軍資乘》中說:“中國之利器,曰弓與弩,惟弩之用為最。”
根據史料記載,弩也與楚人有關。據《吳越春秋》里記載:“當是時,諸侯相代,兵刃交錯,弓矢不足以威天下……(楚)琴氏乃橫弓著臂,施機設樞,加之以力,然后諸侯可服。”這里的意思就是說,當時諸侯爭霸,經常打仗,弓箭已不能威服天下,楚國的琴氏發明了弩后,作為軍隊的一種利器,對其他諸侯造成很大的威脅。
據了解,弩是由弩臂、弩弓、弓弦、弩郭和弩機組成。其中,弩機是弩的機械部分,也是弩的核心部件,多用青銅鑄造,置于木弩末端,其作用是預先張機,持滿待敵。早期的弩機由牙、望山、懸刀構成,使用時,用牙勾住弓弦,望山用來瞄準,懸刀則相當于扳機的作用。
東漢《釋名·釋兵》里寫道:“弩,怒也,有執怒也。其柄曰臂,似人臂也。鉤弦者曰牙,似齒牙也。牙外曰郭,為牙之規郭也。下曰懸刀,其形然也。含括之口曰機,言如機之巧也,亦言如門戶之樞機開闔有節也!
弩出現以后,后世又對其進行了不斷的改進和完善。西漢在秦代增大望山的基礎上,又添加了刻度,提高了射擊的命中率。隨著銅弩廓取代木弩廓,弩身對拉力的承受力也大大增強了。三國時期,諸葛亮制作了著名的“諸葛連弩”。據《魏氏春秋》記載:“(諸葛亮)又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边@種弩既保持了射程遠、精確度高、殺傷力強的優點,又克服了弩射速慢的缺點。
明朝以后,由于火器迅速發展,弩也因其技術和戰術上的局限性,不再受重視,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
據了解,1952年,湖南長沙掃把塘138號戰國楚墓中出土了一件保存較好的弩,特別是保存有弩臂等木質構件,十分難得。這件弩全長約52厘米,內裝青銅弩機,弩機的牙、牛懸刀等構件由樞裝牢。機槽下設有一個半環護板,與后尾的小木柱相連,它的作用有點近似現代步槍扳機的護環,便于手扣扳機,又可在張弩后保護懸刀不被觸碰。1986年,湖北江陵秦家咀47號戰國楚墓出土了一件弩,長僅27.8厘米,但結構復雜,性能也比普通弩優越許多。這種弩一次可裝20支箭,連續發射10次,每次射出2支箭,射程達20至25米。
春秋戰國時期,群雄逐鹿,戰亂不斷。楚人發明弩,可能與當時楚國的地理和政治環境有關,對于軍事武器的研發有著較高的需求。楚國在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重要的諸侯國,也是一個軍事大國,一直有尚武的傳統。楚人自遷徙到長江流域以來,一直在戰斗中生存,形成了獨特的尚武文化。
在安徽楚文化博物館內,這件小小的戰國云紋嵌銀銅弩機被靜靜地安放在展柜中,也許不少參觀者不曾留意它的存在。但是,它曾經改變著戰場局勢,也關系著國家的命運。數千年后,它雖然褪去鋒芒,卻依然留給人們對過去的無限遐想。
(記者 張明星 付莉榮 實習生 李碩 李笑冉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