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必須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改革,立足新發展階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激勵約束機制,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為新時代新征程推進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路徑、提供了行動指南。
當前,推動高質量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依然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比如,市場體系仍不健全,市場發育還不充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尚未完全理順,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產業體系整體大而不強、全而不精,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狀況沒有根本改變,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民生保障、生態環境保護仍存短板,等等。歸結起來,這些問題都是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反映,是發展中的問題,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從體制機制上推動解決,不斷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為經濟社會發展增動力、添活力,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作出系統部署,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完善發展服務業體制機制,健全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體制機制,健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制度”,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遵循。這其中,既有根據實踐提出的改革新舉措——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指出了新賽道;也有對過去改革舉措的完善和提升——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支持企業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要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我們要從自身實際發展坐標方位的角度思考產業定位,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進行布局,健全傳統產業優化升級體制機制,完善戰略性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完善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政策體系,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要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強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藍圖繪就,正當揚帆破浪;重任在肩,更須策馬加鞭。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偉大實踐中,我們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不斷激發發展的內生動力,推動淮南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進展新突破。
(本網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