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強勁科技動能 在建設科技強市上展現更大作為
——訪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劉銀
“2024年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之年,也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之年。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全市科技系統堅持真學真干,深入推進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創新平臺建設,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打造各類創新要素融合發展的科技創新生態,努力在建設科技強市上展現更大作為。”日前,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劉銀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劉銀告訴記者,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圍繞“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進行全面部署,強調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推動科技創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隊伍體系化、建制化、協同化。全市科技系統要深入學習貫徹全會精神,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聚焦科技企業培育潛力和科技企業培養引進,優化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與服務機制,推動科技企業數量倍增、規模升級與能力提升。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加速集聚創新要素資源,不斷完善創新要素支撐,強化科技金融支撐,積極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為科技創新成果在淮轉移轉化“搭橋鋪路”。推動提升創新平臺能級,聚焦市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首位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生命健康等新興產業,獲批立項一批高能級創新平臺,全方位推動國家、省、市級創新平臺建設。統籌科技創新重大任務推進,強化“政產學研金服用”深度融合,為建設科技強市和現代化美好淮南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劉銀表示,全市科技系統要學深悟透做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不斷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樹立“科技部門首先是政治機關”的理念,旗幟鮮明講政治,堅定不移向黨中央看齊,向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看齊,向黨中央決策部署看齊。全市科技系統堅持凝心聚力、奮發進取,以實際行動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圍繞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對科技創新的決策部署,聚焦重點工作,強化調度協調,推動科技創新工作不斷開創新局面,為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發展新質生產力,助力淮南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科技力量。
劉銀說,科技活動也是經濟活動,我們要營造濃厚的創新氛圍。市科技局積極推動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位推動“安理智谷”打造,出臺《“安理智谷”科技創新產業功能區建設實施方案》,提出具體政策20條,力爭3至5年內培育高新技術企業、新型研發機構等300家以上,推動“安理智谷”區域內產值達到百億元以上,打造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和新興產業聚集地。支持安徽理工大學、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等開展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讓人才優勢轉化為淮南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優勢。與華東理工大學合作建設“一中心、兩站、兩基地、兩院”,組織華東理工大學的創業人才和創新團隊積極申報“2024年度淮南市雙創之星”,推動共建化工新材料淮南研究院、先進功能材料研究院工作。
劉銀告訴記者,企業是推動創新創造的生力軍,市科技局立足淮南實際,結合淮南產業特點,聚焦科技企業培育潛力和科技企業培養引進,積極推動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全面提升創新能力,全力推動重點工作落實見效。不斷夯實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雙倍增”行動,建立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領軍企業”梯次培育路徑,實施分層分類精準指導服務,推動優秀科技企業在淮落地生根,持續壯大科技企業總量規模。堅持深入企業“送政策、解難題、優環境”,與企業“面對面、心連心”,解決企業創新需求,助力企業突破創新瓶頸。
劉銀表示,全市科技系統將持續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和省、市科技創新大會精神,以更高的標準、更嚴的要求、更實的措施、更硬的作風推動全市科技創新工作再上新臺階。
(記者 周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