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鳳臺篇章
——訪鳳臺縣委書記熊壽宏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是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全會舉旗定向、繼往開來,既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續篇,也是新征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篇,開啟了新時代新征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斷開辟中國式現代化的廣闊前景,必將載入黨的光輝史冊。”近日,記者采訪了鳳臺縣縣委書記熊壽宏。
熊壽宏告訴記者,近年來,鳳臺縣大力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把改革的精神、思維、方法貫穿于各項工作中,瞄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謀劃推進改革任務970項,原創性改革81項,為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熊壽宏說,聚焦經濟發展抓改革,著力突破轉型瓶頸。緊扣“七個強縣”奮斗目標,圍繞產業發展、生態修復等重點工作,進一步深化“放管服”、國資國企、民營經濟、財稅金融、結對合作等方面改革,創新思路舉措,狠抓任務落實,切實將改革成效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力。堅持以煤電為基礎,大力發展汽車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綠色食品4大新興產業,打造“兩翼”齊飛新局面。立足產業優勢,加快推進中環、國晟、坤泰、合眾等重點項目建設,中環三四期、智能水廠超級工廠項目當季開工、當季納統,龍頭企業產能持續釋放,上半年制造業增加值增速48.9%,推動經濟運行排名在全省提升10位;立足區位優勢,持續優化公共交通布局,構建“公鐵水”立體交通網,鳳毛快速通道、新港綜合碼頭進度過半,著力打造現代物流、食品加工、大宗運輸于一體的臨港產業,推動形成新的增長極。
熊壽宏指出,該縣聚焦城鄉規劃抓改革,加快推進融合發展。堅持“一核三區四組團”發展模式,加快推進老城區改造、新城區優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成功創建第六屆安徽省文明城市。深入實施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有序推進開發區擴區調區,不斷激發創新發展活力,開發區能級全面提升;有序推行“合村并居”改革,城鄉資源配置不斷優化,撤并減少38個村(社區),實現行政成本縮減、資源統籌利用、村集體經濟增收等改革目標;推深做實農業生產大托管,累計托管耕地面積21.05萬畝,去年全縣糧食總產12億斤,單產432.2公斤,高于全省、全國平均水平,實現“二十連豐”。同時,創新“235”分紅模式,打破農民地租“瓶頸”,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514萬元,實現糧食增產、農民增收、集體增益,被認定為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縣;大力實施采煤沉陷區“光伏產業+生態修復”綜合治理模式,成立4個社區服務安置群眾,加快新型城鎮化步伐,著力打造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鳳臺樣板”,治理經驗被《中國改革》評為典型案例。
熊壽宏告訴記者,該縣還聚焦群眾期盼抓改革,全力保障改善民生。堅持把民生擺在突出位置,聚焦就業、教育、醫療、養老、社保、住房、飲水等重點領域,持續推進一系列改革創新舉措,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讓改革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眾。大力實施“城鄉公交一體化”改革,結束了老舊農班車歷史,從根本上解決人民群眾出行難、出行貴、出行慢問題,實現公共交通由民營向國營的重大轉變;有序推進殯葬改革,規范殯葬管理,加快推進12處城鄉公益性公墓建設,實現4項基本服務費用全民免單,持續提高殯葬服務水平;積極推進老年助餐點建設,優化基礎設施布局,改善老年人的餐飲條件,促進老年助餐服務提質增效,老年助餐改革被民政部《中國民政》刊發推廣。
熊壽宏表示,該縣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拉高標桿、真抓實干,用好改革“關鍵一招”,抓緊抓實全面深化改革各項工作,謀劃推出更多效率高、質量好、成本低、群眾滿意的改革舉措,著力解決經濟發展、鄉村振興、民生保障、社會治理等領域突出的熱點難點問題,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鳳臺篇章。(記者 劉銀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