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工業用地“含金量” 激發工業經濟新動能
——我市積極盤活低效用地破解工業經濟發展空間瓶頸
土地是工業發展的基本要素,合理用好每一寸土地,讓寸土生寸金,是新時代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提高畝均效益的必然要求。但用地低效、形態破舊、產業低端,一度成為制約工業用地高質量發展的“攔路虎”。近年來,我市緊緊圍繞低效工業用地盤活存量、做優增量,靶向施策、精準發力,破解工業經濟發展的空間瓶頸,積極探索提升工業用地“含金量”的高效路徑,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
通過一企一策抓好盤活工作,今年以來,全市已經盤活低效工業用地1872.24畝,閑置低效工業廠房16.9萬平方米,利用盤活閑置低效工業資產培育新增規上工業企業18戶,有力提高了工業用地利用效率,提升了工業經濟發展新動能。
零地技改,增容提質
低效工業企業依法依規通過提高開發強度、增加建筑容量、開發地下空間、建多層標準化廠房、實施“零增地”技改等方式增容提質,全面節約集約工業用地。
淮南經開區華爾特科技公司利用存量土地開展“零增地”技改,建設煤礦輔助運輸裝備產能生產車間及輔助生產設施,及時承接母公司新研發產品實驗和生產環節擴大產能,有效盤活企業低效用地29畝,建成后可安置就業60人。該項目作為淮南經開區內老企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示范項目,以“零增地”技改實現了從研發到生產的順利融合,有效提高了企業土地資源的使用效率。
騰籠換鳥,提檔升級
采用雙招雙引與騰籠換鳥相結合的項目嫁接方式,最大程度利用低效工業用地和閑置低效工業廠房,讓新招引項目盡快落地、投產達產,推動地方工業經濟提質增效、提檔升級。
壽縣部分鄉鎮園區的糧食加工、服裝服飾等傳統產業企業因市場、經營等原因導致企業效益嚴重下滑,土地產出低效?h政府與屬地鄉鎮共同發力,以騰籠換鳥方式分別引入冷鏈、塑膠等新公司進行盤活替代,合計盤活低效工業用地30.8畝。
鳳臺縣原工谷產業園內企業長期低效運營,縣政府堅持主導產業布局,將園內原有的11戶企業整體遷移、盤活出清,為中環低碳光伏產業基地三、四期項目整體供地243.5畝,重大項目得到有序推進,低效用地得到賦能盤活,產業結構得到提檔升級。
淮南高新區某企業為2023年度畝均效益評價D類企業,閑置廠房達5000平方米。管委會利用該閑置廠房成功招引一戶新材料企業入駐,新企業已于2024年初升規,達到了閑置資產盤活與規上工業企業培育的雙重效果。
平臺運作,收儲重建
堅持以用為先,鼓勵政府國資平臺對低效工業地塊進行收回、收購,結合招商引資重新供地開發建設,因地制宜推進低效工業用地再開發、再利用。
大通區某企業長期停產、土地閑置,區平臺公司通過拍賣購得土地后招商引入集成房屋科技產業園項目,整體盤活閑置工業用地216.5畝。田家庵區某企業原有低效工業用地16.3畝,為提高土地利用率,區平臺公司對企業用地進行收回,招商引進新材料生產基地項目。煤化工園區兩戶企業因項目停滯,28.33畝土地長期閑置,園區平臺公司洽談將地塊收購后,部分工業用地被整體納入園區高端材料深加工產業園項目,進一步充實了園區主導產業項目用地。
復合利用,產教融合
工業企業利用存量土地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滿足差異化、復合型的產業用地需求,探索符合產業發展規律、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和城市能級提升的建設用地供應新模式。
謝一礦望峰崗井及選煤廠原有閑置低效工業用地350畝,占地面積大,盤活難度高。謝家集區結合實際情況,利用老廠區辦公樓、宿舍樓、食堂、運動場等配套設施較為完善的優勢,在原址上引進建設淮南職業技術學院春申湖校區項目,實現土地資源的最大化、復合型開發利用。該校區目前已投入使用,不僅大面積盤活了原有低效工礦用地,更推動了我市產教融合、產城融合的進一步發展。
源頭管控,嚴格準入
堅持落實項目全周期節約集約用地理念,強化工業用地項目源頭管控、聯合審查、嚴格準入、產業集聚發展,實現產業項目精準集約供地,避免被盤活的工業用地再次低效閑置。
潘集區、八公山區建立由政府相關部門參加的聯合會商機制,對新上項目規劃選址、固定資產投資、畝均稅收等進行論證,根據項目建設內容及合作需求,堅持源頭把關,量體裁衣,從源頭上保證項目質量,推動低效工業用地盤活減量。毛集實驗區某企業存在19畝低效工業用地,管委會將企業內的低效用地收回后,經過項目需求對接和論證,轉讓給某機械加工企業,實現了土地的盤活再利用。
(通訊員 王鷂 記者 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