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區人大常委會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探索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路子新方法——發揮職能作用 賦能鄉村振興
為進一步匯聚多方合力,服務保障鄉村振興,大通區人大常委會發揮人大職能作用,積極探索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路子新方法,緊緊圍繞特色產業、教育教學等重點工作精準發力,為推進鄉村振興工作上臺階、見實效貢獻智慧和力量。
開展實地調研認真“選題”。區人大常委會領導班子先行先試,把幫扶農業發展、開發旅游文化和振興集體經濟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認真“選題”開展實地調研。今年以來,區人大常委會先后深入鄉村實地調研6次,在充分把握大通區地域資源稟賦優勢的基礎上,多舉措尋求文旅融合與現代農業的交匯點,規劃建設了一些生態游園、體驗農園、度假農場及旅游度假村,打造“文旅+研學”“文旅+美食”“文旅+采摘”“文旅+垂釣”等多種融合發展模式,培育了高塘人家、東隅生態休閑農莊、中州酷街等一批文旅項目,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值得一提的是大通區中州酷街首屆音樂美食節,美食節內容涵蓋音樂美食夜市、文創大集和兒童游樂等活動,為市民和游客打造極具視覺、聽覺、味覺體驗的夏日盛宴。“在大通區就可以暢享美食、賞聽音樂,再也不用跑別的地方舟車勞頓了,這里一樣精彩,性價比更高。”市民張女士開心地說道。
發揮監督職能積極“解題”。為了更好地回應人民群眾關切,區人大常委會領導班子每月必走進聯絡站,收集民情民意,了解民生,匯聚民智,積極引導各級人大代表發揮作用助力鄉村振興。在扶持特色產業發展工作中,一支由區人大代表牽頭、農水局、鎮村干部、村民代表、科技特派員等組成的團隊,多次走進上窯鎮紅光村,圍繞發展壯大葡萄產業開展調查研究,為農民增產增收“把脈開方”。值得高興的是,紅光村的葡萄現已打響陽光玫瑰、夏黑、巨峰等品質上乘的果實品牌,不僅激活了土地資源,還帶動就業380余人,助力百姓增收致富。
傾聽民聲齊心協力“破題”。鄉村振興,關鍵在教育賦能。為引入優質教師資源,區人大常委會積極推動與淮師附小合作辦學,依托淮師附小先進的辦學理念和管理模式,建立總投資1.2億元、占地70畝的六年制義務教育學校淮師附小大通校區,解決了2000名學生上學問題。“我們村的孩子每次上學都需要跑到長豐縣,雖然孩子都不是小娃娃了,但是父母不能經常前去,還是很擔心的,要是家門口有寄宿制學校就好了。”孔店村村民鄭禮來嘆息地說道。區人大常委會積極回應民聲,組織有關部門詳細摸排孔店村可用的教育資源,在初定方案商討中,征詢各級代表意見建議,一致決定將孔店中學建成寄宿制學校。截至目前,孔店中學寄宿制學校建設項目一期工程教學樓建成投入使用,寬敞明亮的教室、嶄新的課桌椅和齊全的現代化教學設備讓孩子們充滿了新鮮感、喜悅感,整個校園洋溢著喜慶的氛圍。
(通訊員 胡開群 記者 朱慶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