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緊緊圍繞“科技特派員賦能鄉村振興”,以科技人才為主體、以科技成果為紐帶,傾力服務“三農”——田間“坐診”開良方
“小麥種植為什么要施底肥?底肥怎么施最科學?施多少最合理?”近日,淮南市科技特派員、鳳臺縣農廣校負責人鮑繼龍來到該縣錢廟鄉陳圩村,現場指導田間管理。
連日來,鳳臺縣240余名科技特派員忙碌在田間地頭,開展技術培訓、咨詢和指導,保障技術供給不斷檔。
2024年是科技特派員制度推行25周年。淮南市緊緊圍繞“科技特派員賦能鄉村振興”,想農民之所想、急農民之所急,堅持以科技人才為主體、以科技成果為紐帶,傾力服務“三農”,支持農戶增加科技含量,多種糧、種好糧,促進鄉村振興。
挖掘新產能,農田變良田
“小麥要科學施用拔節肥、不施返青肥,科學預防災害……”近日,淮南市謝家集區科技特派員張科新來到楊公鎮前瓦村,為村民開展小麥種植培訓。
“每到關鍵生產節點及病蟲害發生期,張科新都會將追肥方案和病蟲害防治辦法發到我的手機微信上,并指導我開展田間管理。僅今年以來,他就對我進行了20多次技術指導。”種糧大戶宗河告訴記者。
淮南市以鄉鎮為單元,制定了科技特派員服務農業生產“大托管”工作方案,根據科技特派員的專業特長和農作物生長規律,分小組逐村開展幫扶活動。同時,堅持動態調整優化科技特派員隊伍,對“一對一”服務行政村成效明顯的科技特派員繼續選聘,確保科技特派員的專業和服務能力與行政村的發展需求匹配更加精準。
“這水稻插秧機又快又好,栽得直,密度適當,還省時省力,按照我多年的經驗來看,畝產能達到1500斤左右。”在淮南市潘集區蘆集鎮,科技特派員來到田頭現場指導,淮南市富農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文俠對眼前的農機贊不絕口。
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領著農民賺。科技特派員指導到田頭,為農業種植“把脈”開“良方”。蘆集鎮幫助農民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引導種植戶運用水稻機插秧技術,實現從會種地變為“慧”種地,讓更多“望天田”變成“技術田”。
“為擴大科技特派員的服務面,我們堅持以服務好特色產業發展為基礎,全面推進服務行政村大宗農作物加工、流通等環節的工作,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淮南市科技局農村與社會發展科科長胡明飛告訴記者,今年1月至10月,該市科技特派員共深入行政村、社區開展服務1.7萬次,到農業企業開展服務1571次。
培育新產業,迸發新動力
“真心感謝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的各位老師,要不是他們,我的羊就全沒了!”回憶起科技特派員的幫助,壽縣雙橋鎮養殖戶張輝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原來,張輝養的50頭湖羊突然發病,不到3天就死了10多頭。壽縣湖羊養殖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科技特派員姚尚奎獲悉后,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確定病因是羊痘病毒后,采取了隔離、消毒、緊急防疫等措施,剩下的湖羊逐漸康復。
在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的帶動下,雙橋鎮新增湖羊養殖戶30戶、養殖場2家;湖羊存欄量增加1000余頭,秸稈利用面積達到7000畝,提供工作崗位60個。
近年來,淮南市先后組織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示范基地的科技特派員,指導農戶抵御嚴寒天氣保生產、指導鄉村防治小麥赤霉病、指導全市經濟作物生產等活動,促進合作社、企業、行政村特色產業提質增收。
為充分釋放16個省級科技特派團的全產業鏈服務能力,淮南市圍繞酥瓜、草莓、白鵝、湖羊等特色產業的提質增效,制定科技特派團培育特色產業任務清單,開展了助力應臺孜西紅柿特色產業發展、反季節玉米種植、選育高產酥瓜新品種等科技活動,努力把科技特派團的科技實力轉化為特色產業的競爭實力。
今年1月至10月,該市16個省級科技特派團、12個科技特派員工作站、54個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示范基地開展了一系列科技助農活動,共服務農業企業285個,轉化科技成果157個,線下開展技術培訓9185人次,創辦領辦經濟實體22個。
提升含“科”量,煥發新活力
今年9月,淮南市科技局、壽縣人民政府組織的“大棚茄果類蔬菜小型智能移栽機”研發成果現場觀摩會在壽縣迎河鎮李臺村舉行。
“這是我省首臺大棚茄果類蔬菜小型智能移栽機。”省級科技特派員劉茂告訴記者,行走、轉彎、掉頭全程遙控,整個栽植過程全自動化,多項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已實現商用走向市場。
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裝備。淮南市積極組織科技特派員開展農業科技關鍵技術攻關、“四新”科技成果轉化示范推廣,不斷提升農村產業發展的科技水平。
今年7月,安徽壽縣甲魚科技小院在堰口鎮掛牌。堰口鎮充分發揮“科技+基地”作用,助力產業發展。在這里,來自安徽農業大學的老師為農民提供零距離、零時差、零門檻、零費用的科技服務,研究生在生產一線學知識、長見識,共同推進中華鱉“珠水一號”的引進與養殖。
2020年,淮南市在全省率先開展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示范基地建設,按照“特派員帶動、突出特色、注重實效、持續發展”的原則,圍繞農業特色產業,以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業為主,培育一批市級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示范基地。
俗話說,秧好一半谷。今年水稻種植之前,鳳臺縣錢廟鄉張池村水稻機械化育秧基地十分忙碌,技術人員現場配制營養土,一盤盤播撒均勻的育秧盤在軌道上傳送。
“播種時一定要注意播種量不宜過大,秈糯密度每盤一般在140克左右,粳糯密度每盤一般在160克左右,這樣能保持壯苗……”錢廟鄉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淮南市科技特派員黃慶超現場指導時告訴記者。
今年以來,淮南市共實施省、市科技特派員項目34項,累計投入研發資金620萬元,圍繞良種、水產、豆制品、牛肉湯、特色蔬菜瓜果等領域,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和示范推廣,轉化科技成果801個。
(安徽日報記者 柏松)
《安徽日報》11月27日8版頭條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