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堅持文化為魂、規范為綱、信息為翼,扎實推進“鄉村著名行動”——擦亮文化底色,讓鄉村“有名”更“著名”
“我是8號,你家是幾號?我來掃一掃!薄拔壹沂62號,你家呢?”2024年12月28日,壽縣陶店回族鄉桃園村村民們在相互詢問對方家的門牌號碼。乍一聽,以為這是在對接什么暗號,原來是家家戶戶門上都掛上了嶄新的信息化二維碼門牌,村民通過掃描二維碼就可以了解與當地地名相關的信息。
人依地棲,名以存志。了解一座城,地名是鑰匙,是“流動”的路標。自“鄉村著名行動”開展以來,我市堅持文化為魂、規范為綱、信息為翼,著力激活地名文化基因,不斷提升地名公共服務能力,讓鄉村“有名”“揚名”更“著名”,更好助力鄉村振興。
厚植文化底蘊,讓鄉村地名“活”起來。作為楚漢文化的搖籃、豆腐文化的發源地,淮南的每一塊土地仿佛都在訴說著一段古老的故事。這里是“淝水之戰”發生地,是“天下第一塘”安豐塘的所在地。有著“時苗留犢”的留犢祠巷、“編笆接棗鋸樹留鄰”的涂家巷、“趙匡胤困南塘”的無蚊巷等歷史人文典故衍生出的老地名,也有著壽春公園、芍陂路、通淝橋、楚都大道等一批反映優秀傳統歷史文化、地理環境的新地名。為傳承保護地名文化遺產,我市確認公布第一批地名文化保護名錄44條,編撰出版《壽縣地名故事》,收錄地名故事258篇,開設微信公眾號“淮南地名故事”專欄,發布地名系列故事12期。
規范地名管理,讓鄉村地名“揚”起來。地名承載一方文化,寄托一片鄉愁。全省“鄉村著名行動”示范工作開展以來,我市以落實《地名管理條例》為主線,深入推進鄉村地名命名工作。2024年8月,對全市所有農村道路開展摸排,通過專家論證、征求公眾意見等對115條鄉村道路進行了命名,有以歷史文化為名的“清和路”“厚樸路”“明理路”,有以地理位置為名的“塘下路”“沿湖路”“瓦張路”,有以美好愿景為名的“政和路”“豐收路”“前進路”等。同步完成群眾自治組織轄區類命名15個,更名35個。將縣、鄉、村地名文化信息、特色產業、旅游景點、便民服務等相關內容通過二維碼融入地名標志,共設置智慧門牌2500余戶,智慧街巷路牌42個,為群眾提供豐富的生產生活信息和服務旅游文化宣傳,使地名標志成為展現鄉村風貌的獨特名片。
深化信息服務,讓鄉村地名“實”起來。為進一步提升鄉村地名信息化服務水平,讓地名信息資源借助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實現寄遞物流下鄉、出行導航、在線旅游等。發動村(社區)工作人員、網格員、志愿者等,對鄉村居民點、街巷路、旅游景點等地名信息進行采集上圖,累計采集上圖4773條。
根據最新的國土空間規劃圖,使用GIS地名信息系統編繪“一張圖”,為公安、自然資源和規劃、文化和旅游等部門提供詳實、規范、標準的區劃地名信息服務。實施“地名+農業品牌推廣”,推動地名元素與特色農業品牌有機結合,提升“壽縣白鵝”“八公山豆腐”“潘集酥瓜”等綠色特色農產品價值,其中八公山豆腐等3個農產品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投入20余萬元在省內率先搭建市級地名信息應用系統,構建全市統一的地名標志牌數據庫。在制作傳統標志牌的基礎上,積極探索“互聯網+”管理服務模式,群眾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即可了解所在位置及周邊文化旅游等資源,還能實現便民生活繳費等,進一步方便群眾生產生活。
(記者 朱慶磊 通訊員 高貴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