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六姊妹》的鏡頭定格在淮南的市井街巷,這座歷史與現代交融的城市,正經歷著一場令人矚目的文旅蝶變。從九龍崗時光小鎮的民國建筑群到壽縣古城的青磚黛瓦,從免費品嘗的炸土豆片到志愿者紅馬甲的特有溫度,一部劇的熱播不僅點燃了淮南的文旅“爆點”,更考驗著城市如何將影視流量轉化為持久動能。這場因影視IP掀起的文旅熱潮,恰為地方探索“長尾效應”提供了生動樣本。
內容深耕,讓IP價值從熒屏走向城市肌理。《六姊妹》的成功不是偶然,其內核是淮南人對本土文化的深度挖掘與創新表達。劇中何家六姊妹的悲歡離合,既是普通家庭的微觀敘事,更是淮南城市發展的時代鏡像。這種將城市基因融入藝術創作的路徑,形成了文旅轉化的先天優勢。正如市委專題會議所部署的,規劃影視主題旅游路線、開發沉浸式體驗項目,本質上是對IP價值的二次開發。當游客在何家老宅觸摸到劇中布景的溫度,在“老吳便民商店”重現場景互動時,影視IP便從虛擬敘事轉化為可觸可感的實體空間。
服務升級,構建全周期體驗閉環。面對日均數千人次的游客量,淮南的應對策略呈現出系統化思維。從臨時停車場建設到志愿者服務體系,從免費小吃攤位到應急救援保障,城市公共服務正在經歷壓力測試與能級躍升。值得關注的是,251名志愿者構成的“人文服務網”,不僅承擔著路線指引、文化講解等基礎功能,更通過微信、抖音、小紅書等新媒體實現“二次傳播”。這種“線下服務+線上裂變”的模式,使得每個服務場景都成為城市形象的傳播節點,形成了“體驗—分享—再吸引”的良性循環。
產業融合,打造文旅生態共同體。在2025淮南旅游交流會上,“影視+文旅”的常態化戰略透露出產業融合的深層考量。推介的100多條精品旅游線路、打造更具特色的旅游產品、謀劃產品開發和服務創新等,共同構建起文旅產業的“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武王墩墓保護利用、壽縣古城改造提升、八公山聯動發展等工程,將楚漢文化資源與影視熱度有機結合,形成“傳統景區活化+新興IP賦能”的雙輪驅動。這種從單一景點向全域旅游的轉變,既延長了游客停留時間,更培育出多元消費場景。
創新傳播,構建全民參與的敘事場域。當九龍崗居民李小平手持喇叭義務講解時,當市民在社交媒體自發推薦“六姊妹同款Citywalk路線”時,城市形象傳播已突破官方主導的單一模式。淮南巧妙地將群眾轉化為“城市代言人”,借助群眾真實的生活化敘事,極大地增強了傳播的可信度。這種“全民創作”的傳播生態,與《六姊妹》展現的市井煙火形成呼應,使城市形象既有深厚的歷史縱深感,又充滿蓬勃的現代生命力。
站在文旅產業變革的十字路口,淮南的實踐揭示出:真正的“長尾效應”并非簡單地延長熱度周期,而在于構建“文化挖掘—產品創新—服務迭代—產業升級”的全鏈條生態。當影視IP的熱度逐漸消退時,唯有將短期流量轉化為城市文旅的“基礎設施”,讓文化基因真正融入城市血脈,方能實現從“現象級爆款”到“持續性精品”的跨越。這或許就是《六姊妹》給予地方文旅發展的最大啟示——好故事永不落幕,關鍵在于如何讓城市成為持續生長的敘事主體,不斷書寫屬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張昌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