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產是民生大事,一絲一毫不能放松。我市對安全生產工作進行督導檢查,從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整改到各領域各行業安全生產,從消防設施維護到森林防火預警,覆蓋生產、生活各領域,彰顯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責任擔當。這一系列行動不僅是對具體隱患的整改,更是對安全發展理念的再深化、再落實。
思想認識是行動的先導。我市在督導檢查過程中著重強調的“以人民為中心”和“統籌發展與安全”等理念,都體現著對“紅線意識”的深刻把握。正如安全生產領域常說的“患生于所忽,禍起于細微”,只有時刻繃緊思想之弦,才能在日常工作中多想一層、多看一眼,將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
責任落實是安全之本。從企業主體責任到部門監管責任,從屬地管理責任到個人崗位責任,構建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責任體系是關鍵。比如,燃氣企業監管、消防通道維護等工作,都離不開責任鏈條的環環相扣。“安全大于天,責任重于山”,只有將責任壓實到“神經末梢”,才能避免“沙灘流水不到頭”的管理漏洞。
日常監管是安全之基。建立常態化、長效化的安全生產監管機制,完善安全生產制度體系,是實現安全生產的重要手段。從八公山景區周邊環境整治到商場消防演練,從學校食堂衛生檢查到危化品存儲管理,每一次細致的排查都是對風險的主動防控。值得注意的是,現代科技手段的應用正在提升監管效能,如5G+數字工廠的實時監測、防火預警平臺的智能分析,這些創新實踐為“技防替代人防”提供了有益探索。
應急能力是安全之要。從完善應急預案到組織實戰演練,從配備專業設備到加強培訓教育,只有做到“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時無備”,才能在突發事件面前最大限度減少損失。比如,養老院消防驗收、托育機構應急疏散演練,都是提升應急處置能力的務實之舉。“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應急準備必須著眼最壞情況、做足最好準備。
守牢安全底線需要久久為功。從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整改的“標本兼治”,到安全生產治本攻堅的“三年行動”,我市正以系統思維推進安全生產工作。這既需要“當下改”的舉措,更需“長久立”的機制。通過完善法規制度、強化科技賦能、培育安全文化,才能實現從“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根本轉變,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作者 張昌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