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人生“重啟鍵” 抱團取暖逐光行
——探尋17名殘疾人抱團創業背后的故事
“這里的工作氛圍很融洽,大家在一起工作,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每天有說有笑、互相幫助,感覺特別開心。”因受傷偏癱的32歲小郭談起自己目前從事的數據采集工作,覺得生活充實有價值。在第三十五次全國助殘日即將到來之際,記者日前走進位于田家庵區湖濱路1號巷的一家助殘工作室——淮南蔚萊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探尋17名殘疾人朋友“抱團創業”背后的故事。
“都是殘友,我理解他們就業的艱辛和不易”
“我是一路‘闖’過來的,深知殘友們就業的艱辛和不易。”助殘工作室的創辦人李傳琴是一位坐著輪椅的重度殘疾人,自己創辦了一家小學教育輔導機構,20多年來,一直堅持用愛和責任為孩子們帶去成長的動力和能量。李傳琴告訴記者:“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特別想為殘疾人朋友們撐把傘。”這么多年來,她心里一直有一個夢想,要用自己微薄的力量,組織殘友們一起創業,找到屬于自己的那片天空。她是這樣想的,更是這樣做的。2024年底,當得知四川有一家殘疾人就業基地發展得特別好,李傳琴克服身體不適,坐飛機去往四川參觀學習,并尋找到了一些發展商機。
2024年11月1日,助殘工作室正式成立,從最初的兩三個人,到現在的17名殘疾人,他們付出了常人想象不到的努力和堅持。目前工作室里進行的自動售賣機后臺數據標注項目也是她多方尋找回來的項目。“我們還有淘寶、拼多多的數據采集業務,但是由于目前受場地和人員的限制,業務范圍還是挺有限的。現在殘聯部門已經開始幫我們聯系新的工作地址,也介紹了一些有就業意向的殘疾人過來就業,只要我們有信心、有干勁,發展的前景還是很廣闊的。”李傳琴總是笑著說話,目光無比堅定。
“只要愿意來,零基礎‘小白’也能教”
當日上午10時許,當記者走進只有是十幾平方米的助殘工作室時,8名殘友正坐在電腦前認真工作。他們有的手臂殘缺,有的腿部行動不便,有的是腦癱患者。32歲的小郭是內蒙古科技大學畢業的研究生,他的桌子上擺著《系統技術與應有開發》的專業書籍,也是工作室里學歷最高、最愛鉆研技術的人。
2019年底新冠疫情暴發時,小郭本身血壓偏高,在學校又連續7天熬夜寫論文導致腦中風,在ICU里住了一個星期撿回來一條命,卻落下了偏癱的毛病。找工作時屢屢受挫,讓小郭認清了現實,“現在健康的本科生、研究生都不好找工作,更何況是殘疾人了。”在對未來感到迷茫時,今年年初,在市殘聯的推薦下,小郭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走進了助殘工作室。李傳琴告訴記者,小郭入職后很快上手,工作能力也很強。現在他每天自己乘坐公交車上下班,能嫻熟處理各項業務,指導新入職人員。“這份工作很適合我,壓力不大,自食其力。”小郭自信地說。
“只要愿意來,零基礎‘小白’我們也能教。”李傳琴介紹,只要殘友有就業意向,他們就會提供一對一、手把手的就業指導、上崗培訓。由于場地的限制,公司17名殘友,其中8名殘疾人是在工作室里上班,其他9名基本都是在家里用電腦工作。平均每個月下來,每個人有1000-1500元的收入。雖然每月收入并不高,但是對于殘疾人朋友來說,只要愿意出來工作,能夠自食其力已經很不容易了!
“這里親如一家,生活充實有盼頭”
“我很喜歡來這里上班,大家在一起很開心,還能互相幫助,覺得特別踏實。”小程是兩個女兒的媽媽,也是工作室里最努力的一員。每天在工作室里工作近8個小時,回到家以后輔導完孩子學習,小程還要在電腦前工作一段時間,才能去休息。她告訴記者,因為皮膚病導致的右腿截肢,現在每天還是大量服用藥物控制病情,所以很珍惜來之不易的工作機會。“我覺得,只要能靠自己的雙手掙錢,積少成多,再苦再難我都能堅持。我還要成為孩子們的榜樣呢!”
小程做到了!她成為了工作室里手速最快的“單王”,也是小伙伴們學習的榜樣。“在工作室里,大家在一起互幫互助,親的就像一家人,每一天都開開心心的。”李傳琴說,殘友們不分彼此,行動不便能互相照應,業務不熟悉能相互請教。“雖然我們目前規模不大、人手不足,但是在各級殘聯的幫助和指導下,我們一定會越來越好!”
(記者 周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