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上午,謝家集區楊公鎮前瓦村青源家庭農場的麥田里麥浪翻滾,閃耀著金色的光芒,5臺聯合收割機往來穿梭,農機手熟練操作著設備,傳送帶飛速運轉,沉甸甸的麥穗卷入脫粒箱后,金燦燦的麥粒傾瀉而出,豐收景象讓人喜不自禁。
這份豐收盛景的背后,凝聚著謝家集區對農業科技創新的執著探索。2024年,謝家集區在開展保障糧食安全調研中不斷思考:如何在有限的耕地上實現糧食增產?經過多次研討,大家達成共識,提升糧食單產是破題的關鍵。在多方考察后,同年秋天,考察組從河南信陽成功引進小麥669號、670號、多穗28號以及高麥96號四個優質品種。在政府支持下,青源家庭農場負責人李友青積極響應,選用50畝農田試種這些“優質麥”。
“今年遭遇大旱,傳統小麥受災嚴重,但這些‘優質麥’憑借抗旱基因和粗壯如葦桿的秸稈,成功抵御了旱情。”李友青輕輕拍著“高麥96”號的麥稈,滿臉喜悅地向記者介紹,從播種到收獲,這些小麥全程采用無人機實施“一噴三防”技術,病蟲害發生率被控制在3%以下,抗倒伏能力提升70%。更值得一提的是,“高麥96”的麥稈能變廢為寶,用于制作飼料、環保吸管等,真正做到了物盡其用。
謝家集區農技推廣中心工作人員走進麥田,一邊仔細測產,一邊認真記錄數據:“小麥669號,一畝29萬穗,每穗85粒,千粒重48克。”記者隨手摘下一穗足有20厘米長的麥穗,沉甸甸的穗頭瞬間壓彎麥稈。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普通小麥一穗40粒左右,這個品種的穗粒數足足是傳統品種的兩倍!”
“小麥669號、670號等品種畝產突破600公斤,較常規品種每畝增產超150公斤。”測產現場,謝家集區農技推廣中心工作人員刁元輝將傳統麥穗與優質小麥麥穗攤在掌心對比:“以前小麥畝產500公斤是極限,現在‘優質小麥’直接打破了這個天花板,傳統麥穗顆粒稀疏,優質小麥一穗約有90粒。更讓人驚喜的是,它每畝播種量只要20斤到30斤,不到常規用量一半。”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為了讓優質小麥在本地“扎下根、長得好”,謝家集區下足了功夫。一方面,組織農技人員和種糧大戶前往河南信陽科技小麥育種實驗中心,走進現代化實驗室觀摩先進育種技術,深入田間地頭學習科學種植模式。另一方面,邀請農業專家“上門授課”,從播種密度把控、施肥配比調整,到病蟲害綠色防控、田間精細化管理,將專業知識轉化為通俗易懂的種植“小竅門”。
“過去種地靠經驗,現在用數據‘指揮’。”謝家集區農業農村水利局負責人范學偉滑動手機里的監測平臺介紹說,通過引入數字化系統,實時記錄農資成本、人工費用、農情變化等數據,能精準算出預期收益,種植情況與收益情況更是一目了然。
望著政府配建的2000多平方米糧食烘干及加工廠房,李友青信心滿滿:“未來,我們計劃與農戶合作種植,與面粉廠簽訂收購合同,打造全產業鏈,讓大伙兒在家門口就能增收致富。”
測產數據剛出爐,村民錢久安就迫不及待地預訂種子:“今年秋天我要把30畝地全種上‘多穗28號’。每畝播種量少用一半,收成卻翻倍,這買賣太劃算了!”從試種到豐收,從技術引進到模式創新,謝家集區以科技為農業賦能,用良種+良法解鎖麥田里的豐收密碼,不僅實現了糧食增產,更點亮了農民增收致富的希望。
(通訊員 盛靜 記者 蘇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