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民生“幸福圈” 萬家燈火聽和聲
——從我市“一城一策一技”看就業詮釋“民生為本”
就業連著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就業穩,則本固、邦寧、心定、民安。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在淮南,就業工作一直是市委、市政府和社會各界關注的重點領域,也是“群眾要事”“民生實事”“社會大事”“國之大者”。
近年來,我市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以“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為著力點,強舉措、優服務、見行動,多措并舉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助推全市就業工作“向穩向好向優”,高質量托穩民生幸福。
一座城市:就業是民生的頭等大事
“通過家鄉行活動,我看到了一個更加生機勃勃、昂揚向上的淮南,在家鄉就業創業的底氣更足了!”“要當好家鄉推介官,講好‘淮南故事’,積極投身到淮南創新創業、改革創新的浪潮中,用青春的活力、創造力助力淮南高質量發展!”……這一句句鏗鏘有力的話語,正是來自2025年“淮才可遇”青年人才交流活動現場在淮南創業代表、就業代表、2024年“揚帆計劃”優秀實習生代表們的“好聲音”。
不負春光好時節,就業創業正當時。1月18日,我市為吸引本地青年學子返鄉就業創業而舉辦“淮才可遇”青年學子家鄉行活動,來自全國多所高校200名淮南籍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齊聚“楚風漢韻·山水淮南”。活動中,市委書記任澤鋒深情寄語廣大淮南學子關注家鄉、支持家鄉、熱愛家鄉、建設家鄉,誠邀學子們來家鄉就業創業,為家鄉的發展加油鼓勁、建言獻策。
近年來,我市立足產業人才需求,精心組織“招才引智高校行”活動,市領導帶隊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陜西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安徽師范大學、湖南大學等高校開展政策宣傳和人才引進“校招”活動,先后組織1000余家重點企業在省內外高校舉辦校企對接招聘會64場,通過“政策宣介+崗位推送”吸引高校畢業生來淮就業創業。
“安徽英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我市招商引資重點企業,得知企業存在招工難、招才難的情況后,人社部門積極行動,主動對接企業,一企一策訂制用工保障服務,以精準高效的招聘服務助力企業發展。”近日,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主要負責人表示。
企業發展好了,就業基本盤就穩了。我市聚焦重點企業用工服務保障需求,扎實開展“三級三方服務千企”活動, 22名人社部門包保領導、19名人社專員對40家“三級三方”包保企業,每月走訪、電話對接,向企業宣傳就業、人才、社保等全套人社惠企政策,邀請企業參加各類招聘會,為企業安排培訓機構16家,匹配對接人力資源公司18家,累計幫助企業解決用工1352人。
“就業市場競爭激烈,找到心儀工作不易,但就業服務很到位,舉辦的招聘會崗位信息豐富多樣,還有針對不同專業、不同階段的精準推送,很暖心、也更實在。”近日,面對畢業前的擇業選擇,安徽理工大學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的畢業生李同學說道。
就業惠民生,服務促發展。近年來,市人社部門創新打造“2+N”招聘會核心品牌,構建“市場招聘鏈+校園引才鏈”融合機制,全力助企招工引才。以“春風行動”“民營企業服務月”等公共就業專項活動為載體,依托市場、商圈、園區為企業搭建立體化、全方位的招工平臺。創新開展“直播帶崗”“入企探崗”等活動,搭建企業和求職者“一對一”便捷高效的多元化對接渠道。2024年以來,舉辦各類招聘活動1989場,累計服務企業2.4萬余家次。
“原來小企業管理員工還有這么大學問!”“真沒想到可以到德莊火鍋底料加工廠參觀,你看他們的設備,拍個照記錄一下!”前不久,2025年首期創業淮南訓練營在重慶大學圓滿結業,30名淮南市創業者齊聚歷史悠久的重慶大學,共同追逐創業夢想。
創業帶動就業,創業在于行動。近年來,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大力推進“創業淮南”行動,大力扶持本地創業項目,每年面向60名優秀創業項目負責人開展兩期創業淮南訓練營。創業淮南訓練營以“破冰拓展、項目展示、理論培訓、現場教學、座談交流”五大環節為主,筑牢創業者成長的根基。訓練營充分整合知名高校創業專家資源,圍繞宏觀經濟、法律稅務、人力資源等關鍵領域開設專題講座,為創業者照亮前行道路,全方位提升經營管理能力,助力創業項目轉化落地。自2022年以來,創業淮南訓練營已成功舉辦七期,210名創業項目負責人先后走進廈門大學、四川大學、重慶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累計扶持60余個創業項目,帶動就業超300人。
一項政策:不僅是穩就業穩企業,更是穩信心穩軍心
“現在人社部門惠企穩崗政策太給力了!企業無需申請,直接給我們發了一筆31.41萬元穩崗返還資金,現在我們發展信心和動力更足了。”近日,淮南創大實業有限責任公司人力資源部負責人高興地說。
由最初的“書面申報”,到2017年的“網上申領”,再到現在的“免申即享”,我市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政策的變化,得到企業的認可和一致好評。
為用好失業保險“助企穩崗、惠企擴崗”政策,持續釋放援企惠民“紅利”,我市創新舉措,靶向發力,大力推行失業保險穩崗返還“免申即享”模式和“零材料”經辦服務,符合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條件的中小微企業免除申報程序,公示合格后資金直接返還至企業銀行賬戶,實現“部門多跑腿”“企業零跑腿”,讓企業“早受益、早穩崗、早發展”。2024年以來,我市為6781戶用人單位發放穩崗返還資金7739.51萬元,惠及企業職工22萬余人。
不僅有“真金白銀”的支撐,還有實打實的貼心服務。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在審核環節,通過部門數據共享和信息比對等方式,準確獲取企業參保數據、企業信用信息和銀行賬戶等關鍵數據信息,篩選出符合條件的參保單位進行網上公示;在發放環節,加強與銀行部門密切配合,通過“社銀直連”方式,優化發放審批流程,實現穩崗資金“一鍵秒發”。
中安聯合煤化有限責任公司人事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2024年以來,我們招錄了65名大學生,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的工作人員了解情況后,主動對接,幫助我們申請一次性擴崗補助資金6.5萬元,企業將用好這筆資金增加更多的工作崗位。”
為充分發揮失業保險惠企擴崗作用,鼓勵企業積極吸納大學生等青年就業,市失業保險經辦機構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下發的畢業生數據為基礎,通過“后臺提取、數據比對、主動告知”的方式,對已簽訂勞動合同并參加失業保險的應屆及離校2年內未就業普通高校畢業生或登記失業的16至24歲青年的用人企業,采取“主動服務”與“網上申請”相結合經辦模式,為符合條件的企業按1000元/人標準發放一次性擴崗補助,實現惠企政策“直達快享”。2024年以來,我市為217家企業發放一次性擴崗補助136.4萬元,惠及大學生畢業生等青年群體1364人。
一場培訓:“小湯鍋”撬動家門口就業“新篇章”
“參加這次培訓感覺收獲很大,不僅掌握了一門美食的烹飪技能,還增強了就業創業的信心。”近日,家住毛集實驗區新建村的臧女士高興地表示。
《六姊妹》是首部以淮南為背景創作,并在淮南實地取景拍攝的電視劇,隨著該劇的熱播,淮南牛肉湯也強勢出圈。為傳承地方特色美食文化、拓寬群眾就業渠道,助力鄉村振興與產業發展。毛集實驗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2025年第一期“徽菜師傅”(淮南牛肉湯)就業技能培訓班在焦崗湖鎮新建村舉辦,讓更多群眾在家門口實現技能提升與就業創業夢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淮南高新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以暖民心行動為抓手,持續推進“新徽菜 名徽廚”,依托知名餐飲企業、社會培訓學校等培訓機構,開展徽菜師傅技能培訓,著力培養餐飲業高質量技能人才隊伍。此外,該區創新推行“訂單式、定向式、定崗式”的就業技能培訓,面向就業困難人員開展互聯網營銷師、電工等培訓,增強勞動者職業技能“硬支撐”。目前,該區已完成補貼性技能培訓340人、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181人。
“我之前學的是育嬰員,因想到月子中心工作,月嫂工資高、待遇好,這次又參加了母嬰護理技能培訓。參加母嬰護理培訓并順利結業后,通過就業部門的推薦我現在杭州一家月子中心做月嫂,包吃住,月工資7000元,非常滿意。”曹五萍滿意地說,是就業技能培訓給了她這么好的機會。
技能人才培養,不能“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必須抓住制度建設這個落腳點。近年來,我市以技工大市向技工強市轉變為牽引,大力推進“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先后細化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實施辦法、就業技能培訓、企業職工技能培訓等系列政策實施細則,確保培訓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依。積極出臺市級補貼培訓工種目錄,在淮南牛肉湯等特色職業納入補貼范圍的基礎上,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等新產業納入工種目錄。
技能照亮前程,技能強則產業興。我市結合產業布局,聚焦技能人才培養工作主線,構建“以市場為主導,以用人單位和院校為載體”的技能人才評價體系,為全市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撐。2024年,我市新增技能人才32512人,其中畢業年度高校畢業生評價10159人、技工院校學生3337人、企業職工13065人、社評機構5951人;新增高技能人才22189人,新增高技能人才占比68%。
(記者 魯松 通訊員 鈕成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