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歷史,1945年,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將法西斯侵略者趕出了國門。如今,十四億中國同胞正大踏步地走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中。曾幾何時,戰爭中流亡的孩子們讓藝人寶慶“開不了口”;國家的危難讓艾青為土地痛苦地歌唱;民族的覺醒給了穆旦贊美與擁抱的力量。他們的話不禁讓我們深思:我們該怎樣傳承這份精神血脈?又該以怎樣的姿態接過民族復興的“接力棒”?
處于歷史與未來的交匯之處,吾輩青年學子當認真學習抗日戰爭的歷史,牢記革命先烈頑強不屈的革命精神,揆諸當下,奮進未來,汲取歷史的力量,向著中國夢的實現吹響沖刺的號角。
銘記歷史,讓抗日戰爭中閃耀著不滅光輝的民族精神,成為人生厚重的底色。
俗語有云:“患難見人心。”對于一個民族而言又何嘗不是如此?在國將不國的民族危難面前,那個看似有著無數“劣根性”的民族就此覺醒。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彰顯著炎黃子孫無與倫比的凝聚力;在東北雪原、西南山嶺、西北沙漠以及全國無數村莊中閃現的游擊隊員身影,是一個民族掙扎與不屈的寫照;狼牙山五壯士、上海八百壯士和無數沖鋒在前的戰士們,用生命詮釋著尊嚴與氣節。抗日戰爭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彰顯著我們民族高貴的品格。當我們感到疲倦懈怠或遭遇挫折時,是否能回想起先烈們不屈的吶喊,讓民族精神支撐自己前行?我們應將歷史銘記于心,讓抗日戰爭中的民族精神成為人生底色。
抗戰精神永不過時,新時代的我們自當發揚抗戰精神,奮進新征程。
每當唱起國歌,那一聲聲吶喊仿佛將我們帶回那段崢嶸歲月。正是抗戰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國人攻堅克難、砥礪奮進,我們才擁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訓,讓我們牢記科技發展的重要意義,激勵著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奮起直追;在脫貧攻堅戰場上,無數工作者傳承抗戰時期的奮斗精神,扎根基層,助力千萬群眾擺脫貧困,書寫時代奇跡。經歷14年曠日持久的抗日戰爭,抗戰精神已然積淀成為中華民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激勵著我們以奮進姿態面向未來。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應當銘記歷史,關注現實,將個人之夢與民族之夢緊密相連。寶慶、艾青、穆旦,他們都是那個時代的愛國之士,將對民族危難的關切寄托于吶喊之中。如今,無數青年用奮斗書寫蕩氣回腸的時代之歌:讓網球場上飄起中國國旗的鄭欽文,創作出書寫影史奇跡作品的“餃子”團隊,讓世界驚艷于“東方力量”的王興興與梁文峰團隊,都是當代青年勇擔歷史重任、奮進時代之巔的實例。作為青年學子,我們應厚植愛國情懷,將青春夢想融入民族夢想,積極投身時代浪潮,做有理想、有目標、有信念、肯吃苦、愿實干的共產主義接班人。
當寶慶能為幸福的孩子說書,當艾青筆下的鳥兒能在春光中歡唱,當穆旦的手掌不再沾染血淚。到那時,我們可以自豪地說:“這盛世繁華,如你所愿!”
(壽縣一中高二(1)班 劉瑾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