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書藝人》中的方寶慶因飽嘗民族苦難而哽咽無聲,艾青用嘶啞的喉嚨歌唱《我愛這土地》,穆旦在《贊美》中因民族新生而寫下“我要以帶血的手和你們一一擁抱”。他們或沉默或歌唱或贊美,都涌動著滿腔家國情懷。中華民族從沉默中爆發,從苦難中破繭,這份精神火炬始終指引著我們跨越山海。
時間撥回百余年前,舊中國山河破碎。康有為痛呼“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魯迅以“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道出知識分子的困厄。在那些暗無天日的歲月里,多少人顛沛流離,妻離子散?多少人忍饑受凍,被人奴役?是什么讓中華民族從沉默中爆發,從苦難中破繭?是深植血脈的家國情懷!
從沉睡到覺醒,家國情懷鑄就民族脊梁。
“茍利國家生死以”的林則徐虎門銷煙;“我以我血薦軒轅”的魯迅以筆為劍;李大釗在《青春》中高呼“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國家”;“未惜頭顱新故國,甘將熱血沃中華”,趙一曼英勇無畏,為掩護同志撤離而從容就義。他們正如艾青所言,于民族危難之時用嘶啞的喉嚨歌唱他們所熱愛的土地,以那份大義凜然的擔當,守護民族獨立,守護國泰民安,他們用熱血為中國插上新生的翅膀,破繭成蝶,飛離苦難的牢籠。
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家國情懷化作奮進基因。
“清澈的愛,只為中國。”守住前輩的火,開辟明天的路,家國情懷,在一代代傳承中逐漸沉淀為中國人的精神基因。黃旭華院士以身許國三十余載,默默無聞深耕于核潛艇領域,縱“青絲化作白發,依舊鐵馬冰河”;戍邊烈士陳祥榕、肖思遠等以血肉之軀對抗外敵入侵,用生命詮釋青春與愛國;疫情防疫期間,無論是醫務工作者逆行出征,還是志愿者奔走社區,無數平凡人都心懷家國之情,自覺承擔起一份責任。家國情懷始終激勵著中國人民迎難而上,讓苦難化作成功綻放的沃土。
無論是在那個硝煙彌漫的歲月,還是在如今這個歲月靜好、國泰民安的時代,家國情懷始終都是我們中國人最寶貴的財富。仰望歷史星空,家國情懷熠熠生輝,照亮來時之路;跨越時間的長河,家國情懷綿綿不絕,引領我們走向復興。
正如穆旦所言:“一個民族已經起來。”如今,時代的接力棒已傳到我們青年手中,我們應讓家國情懷成為青春生動的注腳。于平凡生活中,努力奮斗,為家鄉發展貢獻力量,在祖國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用青春與熱血書寫愛國的篇章。讓我們以家國情懷為燈,映照崢嶸歲月,照亮時代征途。
(壽縣一中高二(1)班 張逸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