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公山有個“妙”村
以“文明”為筆繪就最美鄉村振興畫卷
作為“第七屆全國文明村鎮”的八公山區八公山鎮妙山村,深藏于八公山腹地,以生態為基底、文明為脈絡、產業為引擎,在鄉村振興的進程中,擘畫出宜居、宜業、宜游的鮮活圖景,書寫著獨具“妙”味的發展篇章。
生態為基:繪就山水宜居長卷
清晨,妙山村被山林鳥鳴與溪水潺潺編織的自然樂章喚醒。這座村莊有超過90%的森林覆蓋率,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踏入村莊,清澈溪水繞村蜿蜒,百年樟樹與錯落分布的白墻黛瓦農舍相映成趣,房前屋后柴垛碼放整齊、溝渠疏通潔凈,一幅生態宜居的鄉村畫卷正徐徐鋪展。
這般景致,并非天賜或者僥幸,而是經年累月的努力成果。妙山村構建起“黨建引領 + 群眾參與 + 長效管理”的環境治理方案。村黨支部牽頭,將環境整治剛性要求嵌入村規民約,明確“垃圾日產日清、污水規范排放、綠化專人維護”等細則,讓環保責任可量化、可追溯。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創新推行的“生態護美積分制”,更是激活了村民的參與熱情——黨員先鋒隊帶頭承包河道清掃、公共綠化維護,普通村民自發整理庭院、舉報違規行為,“黨員帶頭干、群眾比著干”的氛圍,讓“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的鄉愁,穩穩扎根在這片土地之中。
文明鑄魂:涵養鄉風文明底氣
“全國文明村鎮”的金字招牌,是妙山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顯著成果,更是鄉風文明具象化的生動注腳。步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崇德向善、文明實踐”的標語映入眼簾,各類文明培育活動正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滋養著鄉村靈魂。
每月一次的“最美庭院”評選,成為牽動全村的“文明擂臺賽”。村“兩委”組建由老黨員、鄉賢、村民代表構成的評審團,以“布局合理、庭院衛生、家風文明”為三維標尺,逐戶丈量庭院“面子”的整潔度與家風“里子”的溫度。獲獎家庭不僅能登上村口“文明光榮榜”,還可獲得農用物資、生活用品等獎勵,這讓村民們既比拼庭院青磚黛瓦的規整,更較量孝老愛親、睦鄰互助的家風傳承。
道德講堂內,身邊好人故事、文明典范事跡輪番開講。“看得見、摸得著”的身邊典型,培育了崇德向善的鄉風。由黨員、村民骨干組成的志愿服務隊伍,更是文明實踐的“毛細血管”——春耕時幫缺勞動力的農戶搶播搶種,秋收時為困難家庭代收代曬,暴雨后協同清理道路……讓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成為妙山村最具辨識度的“軟實力”。
產業破局:激活美麗經濟動能
生態與文明的疊加優勢,為妙山村產業發展提供了獨特優勢。依托毗鄰八公山風景區的地利,村“兩委”班子瞄準閑置宅基地、廢棄校舍等資源,蹚出一條特色民宿發展之路。
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化身“操盤手”,通過“摸清家底、規劃設計、招商運營”三步走,整合多處閑置房屋、宅基地,引入專業文旅公司合作,打造楚風漢韻民宿集群。青石板鋪就的小徑串聯起“青竹園”“青石園”等8個特色院落、47間精品客房,房間內保留原木梁架、土坯墻,并配備智能衛浴、地暖系統,實現“復古皮囊”與“現代內核”的完美融合。每到周末,這些民宿便成為游客打卡“網紅地”,他們在此晨賞八公山云海、暮觀村落燈火,聯動周邊“農家樂”品嘗八公山豆腐宴,順帶采購妙山竹編、手工茶等土特產,形成“民宿 + 餐飲 + 農產品”的消費鏈。
數據是最有力的佐證:202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82.60萬元,民宿年接待游客突破1200人次,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超20萬元,土特產年銷售額增長30%,超60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妙山民宿先后獲評“淮南市鄉村振興宣傳干部實踐基地”“淮南市職工療休養基地”“淮南市鄉村干部實訓基地”“皖美銀牌民宿”“安徽省職工療休養基地”等稱號,這場“美麗資源”向“美麗經濟”的轉化實踐,不僅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能,更賦予妙山村產業發展“文明 + 生態”的獨特標簽——游客在這里消費的不僅是山水景觀,更是文明滋養的鄉村生活方式。
八公山下,妙山村的發展故事仍在持續書寫。它以文明為引擎,驅動生態保護、產業發展、鄉風培育協同共進,讓鄉村振興的圖景在山水間愈發清晰。妙山村,正以生態之美筑牢根基,以文明之魂涵養底蘊,以產業之力激活動能,為新時代鄉村振興提供著可觸摸、可復制的“妙山樣本”——當文明鄉風與綠色發展同頻共振,當基層治理與產業突圍“雙向奔赴”,鄉村振興的美好愿景,將在廣袤田野上鋪展開更絢爛的畫卷 。
(記者 查嘉琪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