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樓村“小洱海風光”火出圈,妙山民宿入選省首批“皖美銀牌民宿”,“淮建西紅柿”“源味閃沖”“林場盆景”等“一村一品”多點開花……近年來,我市在要素保障、系統修復、多元協同方面三管齊下,因地制宜打造鄉村振興的“淮南樣板”,鄉村產業的金字招牌被陸續擦亮。
綜合治理護“良田”。建立“重大項目庫+耕地保護圖”雙平臺,一體化實施耕地功能恢復、宜耕后備資源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臨時用地復墾,統籌調配各類水利、道路建設工程取土及采煤沉陷區耕作層剝離等土壤資源,同步提升田間灌排體系、田間道路和電力設施配套。今年以來,摸排耕地后備資源 3.24萬畝,壽縣申報超長期特別國債項目高標準農田8.75萬畝。
系統修復塑“風貌”。編制綠地系統、生態修復專項規劃,依托“一心兩翼、一帶四城”空間發展格局,統籌林地修復、廢棄礦山整治、岸線景觀提升、綠道體系完善工程,開工建設淮河生態廊道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實施年度廢棄礦山修復項目23 個,治理面積約512畝。打造三級公交運營網絡,實現“城區、城鄉、鎮村”公交網絡全覆蓋,“四好農村路”開工建設 53公里。
多方融合強“業態”。堅持“開門編規劃”,征集意見兩千余條,完成壽縣陶店回族村、毛集實驗區康廟村、田家庵區石頭埠村等25個省級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規劃,打造壽縣八公山豆腐小鎮、毛集焦崗湖荷香水韻微型產業集聚區,在農業現代化項目投融資、土地流轉、立項規劃、產業導入等方面強化“政企地”協作,續建鳳臺環球港、焦崗湖鄉村振興文化旅游園等10個項目。依托土地流轉、示范工程、規;洜I支撐鄉土產業、休閑旅游、產業配套發展,盤活閑置農房面積2.9萬平方米。
(記者 周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