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王村榮膺“全國文明村鎮”稱號
紅韻綠脈繪新卷 激活振興新動能
近期,謝家集區楊公鎮湯王村榮獲“第七屆全國文明村鎮”光榮稱號。6月中旬,記者來到湯王村,但見村容整潔。時值仲夏,秧苗初插,接受著陽光雨露的滋養,生機勃勃;而旁邊旱田里,有村民正在忙碌,一派祥和的美麗鄉村畫卷呈現眼前。
漫步湯王村,時見紅色標志,這里是早期共產黨人、中共壽縣首任縣委書記王影懷的家鄉,這里建有他的烈士陵園;還有革命先驅、紅一軍高級將領王培吾烈士的故居。為此,家鄉還建設了紅色文化長廊等設施,如今已成為省級社科普及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形成紅色文旅與綠色生態融合發展格局。
紅色基因永續傳承
1927年,現屬湯王村的湯王廟小學成立淮南地區首個中共黨支部,標志著該村成為地方革命發源地。2014年起,因紅色遺跡體系保存完整,湯王村先后獲評市級文明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20年獲評第五屆安徽省文明村鎮稱號;2021年啟動省級美麗鄉村中心村建設,同年建成湯王紅色教育基地,設置雙烈廣場、黨史館等教學點,年均接待游客超2.5萬人次;2022年榮獲全國人文社科普及基地。
由于湯王村具有較為鮮明的區域文化特點,除了通過紅色文化帶動產業發展外,還通過建設村史館提煉新的文化記憶,將留住鄉愁與振興鄉村的美好意愿通過圖文和實物載體展示出來。看著自己的照片展示在村史館內,村民們也在微笑中深化了對家鄉的情感。另外,村里還邀請市委講師團、市社科聯學會開展“舉旗幟·學理論”黨建春訓活動,帶動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增加。
近年來,湯王村立足實際和資源稟賦,確立“既要塑形、也要鑄魂”的發展思路,以推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為主線,將黨建引領、產業賦能、文化鑄魂與基層治理深度融合,奮力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湯王”樣板,村黨員干部精神面貌更加奮發昂揚,群眾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升,村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期間,湯王村先后組織開展“湯王農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鄉村治理與精神文明創建融合發展”專題大討論,錨定建設省級“紅色文旅融合先行示范村”、打造淮南“新時代紅色文旅創新發展高地”的目標,明確湯王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總體要求、階段目標及重點任務,為全村精神文明建設奠定堅實思想基礎。
大力推進綠色發展
以紅色旅游作為發展軸心,湯王村因地制宜順大勢,依托文化資源提升知名度,帶動村域經濟向前邁進。近年來,湯王村堅持紅色引領、綠色發展,將紅色資源、蘭花養植優勢轉化成產業優勢,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打造集紅色研學與蘭花產業、生態旅游、觀光農業于一體“蘭花小鎮”。大力發展“蘭花經濟”“陽臺經濟”“庭院經濟”,蘭花產業不僅帶動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而且促進了村集體和村民收入的雙增長,更是輻射帶動了周邊“喜之園家庭農場”“友進瓜果家庭農場”生態休閑農業的發展,通過建設田園觀光采摘區、鄉愁記憶館、親子耕作體驗樂園、田園賞花木屋等項目,舉辦葡萄、梨子、草莓、西瓜等水果采摘旅游活動,有效豐富延展了湯王村農文旅產品體系。
在鄉村振興的征途上,始終活躍著駐村工作隊的身影。在“淮南市第四屆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項目擂臺賽”上,由安徽理工大學選派的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長任少偉推介的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蘭花小鎮項目》獲擂臺賽二等獎,爭取到發展資金20萬元。同時,安徽理工大學定向采購湯王村綠色農產品,積極開展特色農產品消費幫扶和特色農產品進校園活動,有力促進了農產品和水產品大戶增收,帶動脫貧戶居家靈活就業,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另外,在履職過程中,駐村隊長充分利用高校人才優勢,提供醫療、文化、科技、消費幫扶,村民幸福感顯著提升。
聚焦美化提升村容村貌。湯王村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累計投入資金逾百萬元,完成農村改廁、污水管網改造及衛生室、文化廣場、電力設施升級等工程,道路硬化率達100%;積極探索鄉風文明“積分制”管理模式,推廣村莊“微改造、精提升”,制定《文明公約》,開展“最美家庭”“美麗庭院”“好婆婆、好媳婦”等評選活動,讓家庭文明、庭院美麗成為自覺行為,形成人人學習最美家庭,家家爭做美麗庭院的濃厚氛圍,努力將庭院美變風景美,將風景美變風尚美,以美麗庭院創建助推美麗鄉村建設,提升村民的安全感、幸福感。
(記者 張雪峰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