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頁 > 媒體看淮南 > 探尋塵封2000多年的楚國文明
              q
               懷新平系列言論專欄
               建好數字生態賦能中小企業
               營造呵護民企干事創業好環境
               以更高標準推進生態修復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
               營造直播帶貨良好生態
               重視城市發展新舊動能轉換
              縣區傳真
               我市開展“質量月”專題宣傳咨詢活
               潘集區構建基本養老保險立體化宣傳
               鳳臺縣多措并舉推進“鳳糧入川”
               八公山區扎實推進城鄉居民基本養老
               毛集實驗區招商引資保持良好增長態
               田家庵區“春風行動”突出精準扶貧
               八公山區全力應對H7N9疫情防控
               謝家集區成功搗毀一處食品加工黑作
              探尋塵封2000多年的楚國文明
              【字體: 】 發布時間:2025/7/22 9:43:28   【打印】【關閉】
                1、凡淮南日報社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淮南日報社所有,任何網站和媒體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2、已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本網作品時必須注明“來源:淮南網”和作者名字;3、對違反以上兩條聲明的網站和媒體,淮南日報社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安徽淮南武王墩一號墓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團隊——
              探尋塵封2000多年的楚國文明

              淮河之南的安徽壽縣,古稱壽春,曾是“戰國四君子”之一春申君的封地。戰國末期,楚考烈王遷都于此,這里見證了楚國最后的輝煌。

              壽縣以東,田野之間生機盎然。田野之下,埋藏著2000多年前的楚國歷史文化遺跡。2025年4月,“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結果揭曉,坐落于此的武王墩一號墓位列其中,再次受到廣泛關注。

              從淮南市區向西車行約7公里,再穿過一段田間小路,記者來到武王墩一號墓考古發掘現場。“這里埋葬的是楚考烈王。”武王墩一號墓考古發掘隊領隊宮希成介紹,“經過4年多發掘,目前,野外考古工作已結束,進入后續研究階段。”

              一次與時間賽跑的搶救性發掘

              “文物因盜掘而受損,發掘保護不等人”

              在發掘現場的臨時展廳里,陳列著部分已出土的青銅器、漆器等珍貴文物。其中一張龍鳳漆木案上,朱紅色顏料繪制的紋飾鮮艷靈動。“埋藏在地下2000多年的文物,重新呈現在人們面前,離不開與時間賽跑的搶救性發掘。”宮希成說。

              2018年,安徽省淮南市公安機關偵破了一起重大盜掘案件,追回70余件戰國時期文物,其中國家一級文物26件。經調查,這批文物正是出自武王墩一號墓。

              “盜墓者的盜掘,導致墓葬內許多文物受損,也改變了墓葬環境,急需開展科學的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工作。”宮希成介紹,安徽省相關部門第一時間申請對武王墩一號墓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2019年11月獲批。

              2020年,武王墩一號墓考古發掘工作正式啟動。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山東大學、廈門大學組成的考古發掘團隊和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北京科技大學、湖北省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等組成的文物保護團隊迅速完成集結,趕赴現場。

              山東大學博士生李鳳翔是最早跟著宮希成來到發掘現場的隊員之一。“當時這里除了一個大土堆,什么也沒有。”李鳳翔回憶,他們住在附近村民的家里,每天天剛亮就趕到現場,忙到天黑才回去。

              “文物因盜掘而受損,發掘保護不等人。”在宮希成看來,他們往前爭取一分一秒,就為文物發掘保護多爭取一些機會。

              2024年3月的一天,正在進行考古發掘的李鳳翔發現,一塊淺色的槨蓋板上似有異樣,再細細觀察——“有字!”李鳳翔脫口而出。

              “經過近4年的日夜工作,2000多年前的楚國文字清晰呈現出來了,大家都激動地圍了過來。”李鳳翔至今仍清晰記得當時的情景,“但搶救性發掘有時間窗口,要保證文物被完好保存在安全環境中。”大家立即想辦法對蓋板進行保護。

              2024年12月,歷經4年多,武王墩一號墓田野發掘工作全部結束。經發掘揭露結構完整的九室多重棺槨,出土1萬余件各類文物,為研究楚國高等級陵墓制度、器用制度等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資料。

              一系列科技含量十足的保護與研究

              “先后有15所大學和科研單位參與,許多技術率先大規模使用”

              紋飾絢麗的龍鳳漆木案為何被泡在水中展示?不少參觀者感到好奇。

              “這是去離子水。把文物泡在里面,如同給人泡澡,起到清潔的效果。清洗后再將文物浸泡在特殊的化學藥水中,讓藥‘融’入文物內部,起到保護作用。”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研究館員汪嘉君介紹,這一套“療法”用的是乙二醛法,從馬王堆漢墓到曾侯乙墓,從定陶漢墓到如今的武王墩一號墓,數以萬計的漆木器在這套“療法”下煥發了新的生命力。

              在發掘現場、實驗室中,武王墩一號墓的考古工作者們用科技手段盡可能保留、還原文物原貌,同時用創新的理念與方式呵護歷史珍寶。武王墩一號墓的填土發掘完成后,一個九室的槨出現在考古隊員面前。槨蓋板上,鋪設著一張巨大的竹席,大部分已經脆弱不堪,出現腐朽、殘缺、開裂等情況。

              怎樣安全高效地對竹席進行臨時加固和緊急保護?薄荷醇臨時固型技術提供了解決方案。這項由上海大學教授羅宏杰團隊發明、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果,在國際上具有首創性。“薄荷醇可以對脆弱文物進行預加固,保障文物安全地被轉移到實驗室,這種材料在空氣中自然揮發后也沒有殘留。”武王墩考古項目實驗室負責人張治國說。

              新的問題接踵而來。武王墩墓葬各類文物處于潮濕環境,竹席進入實驗室后,如果任由薄荷醇自然揮發,竹席中的水分也會快速蒸發,導致飽水竹席起翹和開裂。經過反復實驗,張治國發現,通過加入酒精并加熱等方法,可以有效去除薄荷醇,還能確保竹席處于飽水狀態。這樣操作,既保證了文物安全,又便于后續開展污染物清理、脫鐵、加固、干燥定型等一系列保護處理工作。

              這項技術的運用很快取得了成效。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團隊采取分條提取的方式,提取最長竹席約7.5米,總面積超過300平方米,形成了一套竹席現場加固提取、包裝運輸與室內穩定性保護的技術方法。

              “剛出土的文物需要第一時間進行應急保護,我們聯合各個領域的專家、結合各個學科的知識,合力攻堅,共同開展考古和文物保護工作。先后有15所大學和科研單位參與,許多技術率先大規模使用。”宮希成說。

              “通過多學科、多平臺協作,運用新手段、新工具,既提高了考古工作的科技含量,也增強了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能力。”張治國說,未來還會有更多先進的科技手段運用于武王墩墓的考古發掘、學術研究、保護修復、開發利用等各個環節。

              一支年輕的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隊伍

              “考古不是單打獨斗,而是多學科交叉的系統性工程”

              從2020年武王墩一號墓考古發掘工作正式啟動以來,這里已經清出整整7萬立方米封土,共出土器物1萬余件。這背后,是一支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團隊。

              1000多個日夜,這群年輕人是下了苦功夫的。發掘現場距離市中心很遠,他們住過工棚,也借住過農房民居,一日三餐有時就靠隨身攜帶的干糧解決,有的人一年才能回家一次。

              回憶起這些年的經歷,廈門大學博士生柴政良記憶猶新:“僅封土挖掘就持續了快兩年。不能使用大型機械,我們就用鏟子、鐵鍬,分探方一點點掘進。夏天日頭毒辣,我們早早起來工作,中午回去休息,下午三四點鐘再去,深夜才回到住宿地。”

              “長年累月的野外工作,對體力和毅力都是很大的考驗。”宮希成說。令他欣慰的是,這支隊伍經受住了考驗。

              宮希成十分注重對年輕人的培養和鍛煉。“工作中,我們有許多機會可以將自己的想法投入實踐。”柴政良回憶,有一次現場發掘填土時,他對填土的夯筑情況非常感興趣,便列好研究大綱,設想提取2立方米的整塊土帶回實驗室研究。

              “這一設想前所未有,但宮老師研判后認為可行,還幫我協調車輛,運輸夯土。后來,研究取得了不錯的成果。”柴政良說。

              “初來發掘現場,我剛讀碩士,宮老師卻不只把我們當學生看,要我們以領隊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李鳳翔說,4年多實踐,他們從碩士生變成了博士生,對考古也有了更深的認識,“考古不是單打獨斗,而是多學科交叉的系統性工程,需要在現場進行綜合統籌協調。這段經歷將讓我們終身受益。”

              (人民日報記者 李俊杰 孫佩瑾)

              (7月21日《人民日報》6版頭條報道)

              (責編:湯寧  初審:孫繼奎  終審:張斌)

              |
              |
              |
              |
              |
              |
              |
              |
              |

              皖ICP備07008621號-2 皖網宣備3412015007號  主辦:淮南日報社 版權所有:淮南網
              如果你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與我們聯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淮南網"。
              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感謝您對淮南網的支持!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亚洲av无码成人影院一区| 亚洲国产精品ⅴa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看片在线观看| 亚洲av永久无码制服河南实里|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高清在线| 亚洲人成77777在线播放网站不卡 亚洲人成77777在线观看网 | 亚洲人成网亚洲欧洲无码久久| 亚洲美女色在线欧洲美女|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牲色|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sm| 亚洲免费在线视频播放|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亚洲最大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麻豆亚洲av熟女国产一区二|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小说在线|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果冻不卡| 亚洲日韩一区精品射精| 国产亚洲成av片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人网毛片在线播放| 亚洲情综合五月天| 亚洲制服丝袜中文字幕|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精彩视频|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不卡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成在人线AV无码| 国产精品亚洲玖玖玖在线观看 | 亚洲av综合日韩|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偷窥| 99亚洲乱人伦aⅴ精品| 亚洲综合亚洲国产尤物|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99| 亚洲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一区| 亚洲精品美女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