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纓槍下的抗日壯歌
——記淮南上窯紅槍會
淮南上窯紅槍會抗日舊事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民在淮南地區英勇抵抗日軍侵略的重要歷史事件之一。紅槍會作為地方武裝組織,原本是民間防匪的組織,但在日軍入侵后,迅速轉變為抗日力量,成為保衛家鄉、打擊侵略者的重要力量。
1938年2月,日軍第13師團強渡淮河,企圖攻占蚌埠,進而向北推進。面對日軍的步步緊逼,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而地方武裝力量則挺身而出。在上窯鎮一帶,紅槍會會員們在魏銘勝、慢三爺等人的帶領下,主動與日軍交戰。1938年農歷正月二十二夜,上窯鎮外窯村的300多名紅槍會會員襲擊了駐扎在外窯的60名日軍,經過激烈戰斗,最終殲滅了5名日軍,并繳獲了20多支槍支。在西歷山腳下,一名日本兵跌入石頭塘,被紅槍會會員用紅纓槍從后心刺死;在洞山西坡的爛泥泉,兩名日軍也被亂槍擊斃。這些戰斗充分展現了紅槍會會員們不畏強敵、英勇殺敵的精神。
紅槍會不僅在上窯鎮一帶開展游擊戰,還在其他地區如黃柏郢、新城口等地與日軍展開激戰。1938年2月14日,黃柏郢村周圍的數百名紅槍會會員協同國民黨地方部隊,一舉拔除了新城口日軍據點,殺傷多名日軍。隨后,日軍認定黃柏郢村是紅槍會的大本營,于2月17日派出日軍前往騷擾,紅槍會會員們奮不顧身地與日軍展開肉搏戰,最終取得了斃傷日軍的戰果。這些戰斗不僅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也鼓舞了廣大民眾的抗日熱情。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紅槍會迅速成長壯大。方紹舟作為定遠縣的抗日英雄,早年就組織紅槍會,動員民眾抗日。他組織了二千多名老百姓組成游擊武裝,與日軍展開多次戰斗,重創敵人。新四軍在淮南地區的活動也與紅槍會密切配合,共同打擊日軍。1939年6月20日,新四軍游擊支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雪楓率支隊領導機關進抵淮上,在紅槍會的配合下,于懷遠、鳳臺、宿縣、蒙城地區積極打擊日偽軍。26日,新四軍游擊支隊第二團一部,在蚌埠以西的常家墳設伏,對淮河中由蚌埠至田家庵的4艘日軍汽艇進行伏擊,將其全部擊毀,并擊斃日軍10余名,敵跳河淹死者甚多。
紅槍會的抗爭不僅體現在軍事上,也體現在精神層面。紅槍會會員們在面對日軍的殘酷暴行時,表現出極大的勇氣和犧牲精神。在上窯攻堅戰中,中國守軍在日軍側翼展開牽制作戰,部分重傷者在墻上寫下“七生報國”和“忠誠”,隨后互相射擊或用手榴彈自殺,展現了中國軍人的英勇和忠誠
紅槍會的抗戰精神也得到了后人的銘記和傳承。淮南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通過建設淮南新四軍紀念林,緬懷新四軍在上窯山的戰斗事跡,弘揚中國人民偉大的抗戰精神。
淮南上窯紅槍會抗日舊事是中國抗日戰爭中一個重要的歷史篇章,展現了紅槍會會員們在面對日軍侵略時的英勇和犧牲精神。他們的抗爭不僅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也鼓舞了廣大民眾的抗日熱情,為最終的勝利作出了貢獻。
(記者 張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