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不輟守正義 巾幗法官勇擔當
——記市優秀共產黨員周林林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是謝家集區人民法院機關黨委青年委員、審判管理辦公室(研究室)主任、二級員額法官周林林一直秉持的工作信念。在謝家集區人民法院十余年的工作時光里,她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用平凡鑄就不凡;沒有豪言壯語,卻用行動譜寫忠誠。
柔肩擔責的“權益守護者”
周林林常說:“法徽與黨員徽章交相輝映時,才懂得‘人民法官為人民’的分量。”在維護婦女兒童權益的戰場上,她始終以黨員的擔當沖鋒在前,以“柔性司法”工作理念,努力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有速度、有溫度”的司法保護屏障。
在一起因父親離世,需要為殘疾未成年兒童確定新監護人的案件中,周林林作為法院婦聯負責人,推動院婦聯與承辦部門工作人員多次前往當事人家中,最終按照最有利于被監護人原則,依法作出變更奶奶為孩子的監護人的判決。案件結束后,她第一時間推進“司法+黨建”幫扶網絡,院婦聯積極與區婦聯、團區委、社區等相關部門一同上門對當事人進行判后回訪,確保其低保和殘疾補助辦理到位。
“判決不是終點,讓每個孩子都能在陽光下成長,才是一名黨員的初心。”周林林帶領“謝法巾幗”黨員志愿服務隊,創新打造“黨建紅+司法藍”維權模式,全心全意織就覆蓋全區的婦女兒童保護網。該服務隊獲評“全省巾幗志愿服務優秀組織”時,她望著隊旗上的黨徽說:“這抹紅,就是我的力量源泉。”
情法交融的“矛盾調解員”
“家事調解要像黨做群眾工作一樣,既講法理,更通人情。”作為基層一線的法官,周林林參與審結1400余件案件,其中便有不少被稱為“百姓家務事”的家事糾紛。
面對兩位老人因兒子兒媳在家中過度堆放雜物影響自己正常生活的案件時,為了避免家庭矛盾加深,促進家庭關系和諧穩定,在征得雙方同意后,她依托“謝大姐調解工作室”,采用“法官講法理+調解員講情理”的調解方式,與雙方談情、說理、講法。最終“煩心事”變暖心事,通過調解化解了糾紛,兒子兒媳意識到了自己行為的不當之處,一家四口和好如初。
“每個案件都是檢驗黨性的試金石。”她牽頭打造“調解為先、法官指導、審判保障、持續回訪”的辦案模式,讓“家事經”不再難念,解開了無數纏繞幸福的“千千結”。當八旬老人握著她的手哽咽時,她總說:“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是黨教我們把群眾的‘急難愁盼’當作自己的‘頭等大事’。”
潤澤鄉野的“普法輕騎兵”
“大爺,這順口溜是我們支部黨員一起編的,您記牢就不會上當!”在社區養老詐騙宣講現場,周林林舉著印有黨徽的普法手冊,用方言講解詐騙套路。作為法院機關黨委委員,她創新推出“黨建+普法”流動課堂,帶領黨員干警把庭審現場搬進村委會,讓《民法典》條文變成田間地頭的“大白話”。
為了讓留守老人聽懂“以房養老”騙局,她組織黨員干警排演防詐情景劇“一枚雞蛋的陷阱”;為了讓務工青年明白勞動合同法,她在工業園區支起“黨員法律咨詢攤”:“普法要像黨的宣傳工作一樣,走到群眾心里去。”她編寫的普法手冊印著黨員服務熱線,累計發放3000余冊;她策劃的“巡回審判進鄉村”活動,讓800余名村民現場感受法治力量。當有老人握著她的手說“聽了你的課,保住了養老錢”時,她笑道:“這是作為一名黨員該干的分內事。”
從法槌起落間的公正裁判,到走村入戶時的暖心幫扶,周林林用十余年司法實踐證明:黨員的“辛苦指數”,終將兌換成群眾心中“黨員徽章的亮度”。如今,她仍帶著“謝法巾幗”團隊奔走在普法路上,讓黨旗在司法為民的最前沿高高飄揚。
(記者 梁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