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從謝家集區召開的再就業形勢分析會上了解到,截至8月,全區城鎮新增就業2941人,失業人員再就業610人,幫扶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113人,零就業家庭持續保持動態清零。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我們始終將困難群眾的就業幫扶放在首位,從崗位推薦到技能提升,全力以赴確保就業路上‘一個都不掉隊’。”謝家集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這份沉甸甸的“成績單”背后,是全區上下的不懈努力。今年以來,謝家集區已累計舉辦“春風行動”“就業援助月”等線上線下招聘會130場,1685家企業帶來25622個崗位,以充足的崗位供給為群眾就業筑牢根基。同時,該區積極為求職者與企業搭建供需橋梁,組織800余名返鄉農民工赴謝家集經開區企業參觀,為新南港、俏烽針織等企業輸送約400名員工。
政策與資金的雙重支撐,為高質量就業注入強勁動力。謝家集區通過政府門戶網站、微信公眾號等渠道廣泛宣傳創業優惠政策,讓惠民舉措家喻戶曉。在崗位開發上,178人通過公益性崗位實現穩定就業,12家新建就業見習基地為24名高校畢業生提供了實踐平臺;在技能提升上,今年上半年129人次參加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就業競爭力顯著增強。資金扶持同樣給力,77筆、總金額298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為創業者送來“及時雨”;針對勞動能力較弱但就業意愿強烈的群體,178個涵蓋衛生創建、秸稈禁燒宣傳等領域的鄉村公益性崗位,讓脫貧勞動力在“家門口”就能就業增收。
線下線上協同發力,織就一張高效便捷的就業服務網絡。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謝家集區積極推廣“三公里”就業圈線上平臺,真正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目前,已有18個社區獲評省級充分就業社區,平臺小程序訪問量突破107萬次,發布崗位548個,注冊用戶達8645人。與此同時,3個標準化零工市場與驛站的建成使用,為靈活就業人員打造了“溫馨港灣”,已完成41人次的精準對接,切實滿足臨時性、靈活性的就業需求。
精準幫扶的陽光,照亮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家庭的就業路。“真的太感謝政府,讓我重新找到了希望。”肢體四級殘疾的張學芹曾因年齡和身體原因屢次求職碰壁,在區就業幫扶部門上門定制援助計劃后,她參加了手工編織培訓,經政府推薦入職安徽溢泳銘玻璃有限公司,企業為她量身安排崗位、適當調整勞動強度,讓她倍感安心。
就業方式的創新,更讓群眾增收渠道越拓越寬。在政府技術指導和創業貸款支持下,當地家庭農場蓬勃發展,為村民提供大量農閑務工機會。楊公鎮村民楊維榮和陳多云對此深有體會,過去僅靠務農維持生計,生活拮據,如今種地、打工兩不誤,年收入增加兩萬元,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安徽小滿圓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淮南匯航漁業專業合作社等企業,也在政府紓困政策和資金助力下穩步發展、擴大用工。“在家門口就能上班,每月有穩定收入,下班還能照顧家里,特別滿意。”孤堆回族鄉大洼村村民、安徽小滿圓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員工李茂淑的話道出心聲,五年來,這份可靠工作讓她心里既踏實又溫暖。
當前,謝家集區正持續加大就業幫扶力度,聚焦失業人員、就業困難人員、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不斷完善“一人一策”精準援助機制。通過為登記失業的大齡勞動者、零就業家庭成員、殘疾人等建立實名臺賬,依托公益性崗位實施托底安置,嚴格遵循“按需設崗、以崗定員、崗需互選、人崗匹配”原則,實現崗位與政策的精準推送、高效匹配。
記者在采訪中還了解到,在拓寬就業渠道上,謝家集區堅持傳統產業與新興業態并舉,一方面支持傳統企業技術改造以穩定現有崗位,另一方面培育養老、托育、家政、文旅等生活性服務業,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針對農民工群體,該區通過定向培訓、信息平臺賦能、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等舉措,促進其就地就近就業。
謝家集區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該區將持續完善就業困難人員“一人一策”幫扶和動態跟蹤機制,切實解決群眾就業難題,不斷鞏固援助成效,努力推動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讓“一個都不掉隊”的莊重承諾,真正綻放在千家萬戶的幸福生活中。
(通訊員 盛靜 記者 蘇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