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南市第十四中學濃蔭蔽日的校園深處,一座磚木結構的建筑靜靜佇立。它沒有現代校舍的鮮亮,卻帶著歲月沉淀的厚重——這是侵華日軍在淮南留下的彈藥庫遺址,一處沉默卻有力的侵略罪證。
不同于校園里的書聲瑯瑯,這座四方建筑自帶肅穆氣場。近年來,文物部門對其進行了結構加固與修繕,但有效保留了原始風貌:斑駁的墻體上,深淺不一的痕跡似時光刻下的印記;隱蔽的槍眼、狹小的通風口嵌在墻間,無聲訴說著它曾作為軍事設施的過往。
“選在這里建彈藥庫,日軍就是想隱藏。”市新四軍研究會大通區分會會員崔新雨指著建筑周邊茂密的植被分析,如今枝繁葉茂的樹木,或許正延續著當年“遮人耳目”的作用,讓這座彈藥庫在戰時不易被抗日軍民發現。相較于位置醒目的日軍司令部,這座彈藥庫藏在校園東北角的隱秘角落,平日里少有人至,更添了幾分歷史的厚重感。
地方史料與研究清晰還原了它的由來:1938年日軍占領淮南后,為掠奪當地煤炭等戰略資源、支撐其軍事擴張,在九龍崗(現淮南十四中校址附近)建起重要后勤補給點,這座彈藥庫便是其中關鍵一環。它的設計處處透著軍事考量:四面墻體砌了兩排磚,堅固到普通子彈難以穿透;外墻上方預留的槍眼,印證著曾有日軍在此值守;考慮到彈藥易燃易爆,推測存儲區域被設在地板下方;建筑北側還留存著一座消防池,當年應配套鋪設了水源,以備意外火情。
“這里既存過礦用、民用炸藥,更藏過用于侵略的軍事彈藥。”崔新雨的話語,揭開了這座建筑背后的侵略本質。
直到抗戰勝利,這座彈藥庫才徹底卸下“軍事職能”,從侵略工具轉變為歷史見證。2013年3月,它與大通“萬人坑”、站后碉堡、秘密水牢等九處侵華日軍淮南罪證遺址一道,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后更成為安徽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在淮南,這樣的遺址并非孤例。它們串聯成一條清晰的“罪證鏈”,直觀揭露了日軍侵華、掠奪資源、奴役中國人民的史實。相較于文字記載,這些地面遺存更具沖擊力——磚墻上的槍眼、厚重的墻體、隱蔽的布局,每一處細節都在“說話”,印證著侵略者的軍事部署與野心。
如今,這座日軍彈藥庫依舊靜默矗立,但它早已不是冰冷的建筑。它是一座“活”的歷史課堂,讓參觀者觸摸到烽火歲月的溫度;更是一口長鳴的警鐘,時刻提醒著后人:那段山河破碎、烽火連天的歲月,不容遺忘。無數先輩浴血抗爭的犧牲,值得銘記。銘記歷史,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從苦難中汲取力量,珍視當下來之不易的和平,更肩負起建設強大祖國、守護民族未來的時代使命。
(記者 徐潔 亢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