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群眾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也更加強烈。全市標準化菜市場建設以來,潘集區11個標準化菜市場的建成投用,帶給人們的不光是日常生活的便利,更是生活理念的轉變——農貿市場“變臉” 越變越溫情
“年初我們還在馬路市場上擺攤,經受著日曬雨淋,天天聞著過往車輛的尾氣;年末搬進了新建的標準化市場,我的生意也越來越好了!”潘集區泥河鎮的“菜老板”李平切身感受到了農貿市場標準化帶來的可喜變化。
菜市場是市民每天都要去的地方,蔬菜好不好、價格高不高,這不僅關乎百姓的日常生活,更是政府要抓好的民生工程。經過扎實推進,市政府下達潘集區11個室外鋼架大棚菜市場已全部建成,一個室內市場正在建設中,進展速度在全市獨占鰲頭。走進新建菜市場,記者發現,悄然“變臉”后的新市場帶給人們的不光是日常生活的便利,更是生活理念的轉變。
心系民生 生活質量幸福指數雙提升
進門先看一下市場導購圖,再瞧瞧圖板上的菜價信息,然后沿著寬敞整潔的通道,到不同的區域購買蔬菜,出門時還可以到檢測室檢測重量……最近,一批標準化菜市場在潘集區相繼“開業”,成了居民購買“放心菜”的地方。
全市標準化菜市場建設動員大會召開后,潘集區迅速成立領導小組,出臺了《關于加快標準化菜市場建設的實施意見》,計劃用1年的時間,按照商務部建設標準,對全區12個菜市場進行全面升級改造,全面取締馬路市場及占道經營,為廣大市民營造安全、舒適、便捷的消費環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
“我們的建設目標是:布局合理、設施完善、舒適便捷、清潔衛生、管理規范的標準化菜市場”,潘集區副區長袁先進告訴記者,潘集區將菜市場建設作為2011年最大的民生工程,從標準化菜市場的立項、申報,到規劃、環評等各項工作逐一落實,快速推進。
李平在原先的集市賣菜有些年頭了,一輛小車拉不了多少菜,品種也很少。“像現在這么冷的天氣,在外面菜早就受凍了,特別是葉類菜,得扒掉很多層,賺不了幾個錢還不能不賣!”不久前李平搬入新建成的農貿市場,生意也越來越紅火。
升級換代 馬路集市“蛻變”標準化市場
走進新建成的架河市場,蔬菜區、糧油區、水產品區等11類商品分門別類合理布局,生熟、干濕、鮮活經營區之間有通道進行分隔,村民們穿梭在各個攤點,舒心選購,曾經馬路集市已經變成了嶄新的標準化市場。
新建標準化菜市場,是政府全額投資,還是進行招商引資?潘集區各個鄉鎮根據自身狀況,妙招頻出。在標準化菜市場經驗收合格后,市、區兩級財政還將分別予以獎勵。
潘集鎮在原有鋼架大棚菜市場的基礎上,進行自主投資,將原有大棚的頂部拆除換新,鋼架除銹后又重新加固,并新建了水沖式公廁,新修了水泥路面和停車場,擴大了市場面積。
祁集鄉利用原有的集市全面翻新升級,新建鋼架大棚,清理了下水,在路邊搭建水泥售貨臺面,完善了配套設施。高皇鎮通過招標,引進外資建設市場,采用BT方式,分期返還建設資金。
泥河鎮利用民間投資160多萬元,公司與政府簽訂協議,拿到了15年的市場經營權,再以6000元至12000元不等的價格對攤位進行租賃,投資商進行市場的日常管理和維護。由此以來,政府不僅不投一分錢,還有效避免了爭搶攤位的糾紛。
新建成的市場里,不僅是菜臺、公廁、給排水、停車場等設施齊全,而且還配備了導購圖、垃圾桶、標識牌。如今,潘集區12個標準化市場建設任務中,11個鋼架大棚菜市場全部完工,已投入使用的9個。1個室內市場是市屬市場,區政府通過招商引資項目,規劃已經市規劃局審批,正在集中精力拆遷。
習俗轉變 潛移默化中的觀念變革
堵塞的排水、混亂的秩序、簡易的設施、占道經營的狀況,“臟亂差”是以往鄉村趕集的馬路市場留給人們最深的印象。改變這一與城鄉發展不相適應、與百姓需求無法匹配的現狀,消除鄉村發展的死角,一直是潘集區孜孜以求的目標。
標準化菜市場的便利是直接的,帶給人們生活的變化也是有目共睹。“以往熱鬧的農村集市,臟亂差的現象很普遍,有些村民習慣的邋遢,實際上更是一種生活理念的滯后!”祁集鄉鄉長蘇永利坦言,建設標準化市場,對促進鄉村文明進步,有著更為直接的推動。
夏天的炎炎烈日、冬天的風霜雨雪,是“肉老板”李占祿以前的深刻體會:“如今市場的環境好了,貨車也有了停放的地方,垃圾污水也都不見了蹤影,誰不愿意在干凈衛生的條件下做生意?”
馬路市場消失了,周邊的居民也感到了方便。“過去馬路市場最難走,又吵又亂又臟。”47歲的田集街道居民朱秀蘭說:建了新市場以后,環境變好了,特別是市場又配套了超市和小餐飲,買菜購物更方便了。
“我們不僅要提升改造現有的農貿市場,還要對廣大群眾的生活理念加以引導。”潘集區負責人坦言,規劃建設得好,城鄉才能越來越美麗;生活觀念轉變了,群眾才能越來越幸福!
(記者 柏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