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3年起,淮南礦業集團啟動全煤行業最大規模棚戶區改造工程,規劃改造建設總面積900萬平方米——26萬“煤礦棚戶”圓了安居夢
棚戶改造 告別蝸居
淮南煤礦歷史上形成棚戶區102處,7.9萬戶,26萬人,房屋面積298.5萬平方米。“屋里小半間,頭頂能望天,四世同堂住,睡覺肩挨肩”是棚戶區生活的真實寫照。吃水難、排污難、取暖難,棚戶區居民企盼新生活。
圓這26萬“老棚戶”的安居夢,成為淮南礦業集團下決心要做的事。2003年,淮南礦業集團踐行“一切為了發展,一切為了職工”企業宗旨,順應群眾呼聲,率先啟動全煤行業規模最大的棚戶區改造工程,規劃用10年左右的時間投資120億元,新建約850萬m2住房,拆遷安置棚戶區約9萬戶,全部解決煤礦棚戶區問題。其中:棚戶區改造新建49個小區,約730萬平方米住房,拆遷安置棚戶區約7.3萬戶;采煤沉陷治理新建150萬平方米住房,搬遷安置沉陷區住戶約1.7萬戶。
市礦統籌 同步提升
沿著洞山東路一路向東,淮南煤礦起源地大通就在眼前。這里有一片整齊美觀的小區,秋日午后的陽光里,到處是歡聲笑語。小區名字也很好聽——居仁村。
“你不知道,2005年以前這里是平房瓦礫,坑坑洼洼。現在多好,住得舒服,買菜方便,上學方便,樣樣都方便。”經歷過居仁村幾十年變化的王在安老人說。
2005年11月,總建筑面積55.6萬平米的居仁村棚改工程全面啟動,2008年6月建成回遷。如今的居仁村配套有1所中學、2所小學以及幼兒園、菜市場、會所、社區服務中心等公共建筑,小區綠化率達42%。
作為一項民心工程,淮南礦區的棚改得到了市礦領導的高度重視,成立統籌發展領導小組。完善工作機制,定期召開協調會,研究解決企地發展中遇到的重大問題。在棚改過程中,為統籌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發展,實行統一規劃,制定統一政策,堅持“實事求是,標準統一”原則,對拆遷補償標準以及分戶、獨立私建房戶的界定等,均作出明確規定,并將就地建設與異地搬遷相結合。
同時,堅持高標準建設和綜合開發,實現與城市品位同步提升。淮南礦業集團不單純是解決職工基本住房問題,而是結合經濟發展水平、職工住房需求、城市規劃,堅持“以人為本、功能為先、實用為主、適度超前”的設計理念,把小區建設標準、檔次定位為城市較高檔次的商業小區標準。在配套設計上,結合城市地段、小區大小,在保證基本標準要求的前提下,盡可能配全社區服務、商業、診所、學校等城市公共基礎設施。戶型設計,以兩室一廳、三室一廳為主,戶均面積90平方米。單體設計,堅持經濟、適用、美觀、合理布局住房結構,最大限度滿足居住和實用的需要,樓房單體的外立面兼顧城市景觀需求,簡潔明快。景觀設計以山水林居為基調,打造宜居環境,體現文化底蘊。真正讓棚改回歸自然,職工享受生態。
安居樂業 惠及民生
住房是安居之本,是民生之要,更是社會和諧之基。
淮南礦業集團堅持讓職工得實惠,不僅要讓他們住得進,還要住得起、住得好。
棚戶區改造的土地享受經濟適用住房供地政策,淮南礦業集團承擔了很大一部分建筑成本補貼,一期工程每戶貼6.09萬元,二期工程每戶貼8.5萬元,職工只用了不到市場價的1/4就可獲得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從已經安置的情況看,戶均出資4.25萬元便可獲得一套住房,每平方米不到500元。廣大職工實實在在得實惠。
隨著棚改工程的推進,礦區職工的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礦工三代住“趴趴房”成為歷史,改造區域人均面積由過去的8.09平方米增加到31.05平方米,戶均面積由不到30平方米增加到90多平方米……
同時,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也起到了帶動作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改變了城市面貌,提升了城市品位;拉動了投資,帶動了地方經濟。據測算,2003至2011年間,淮南礦業集團累計投資80億元,帶動全社會經濟總產出200億元,實現生產總值68億元。棚戶區改造有效利用了存量土地,減少了新征用地,降低了市場剛性需求,增加了商品房供應量,平抑了當地房價。
截至2012年上半年,所有小區全部開工,竣工458.97萬平方米,4.18萬戶。在建約180萬平方米。對50萬平方米舊樓房樓體、水、電、氣、道路及其他配套設施進行了改造和完善。
淮南礦業集團在棚戶區改造這一浩大工程中,堅持讓職工得實惠,把改善職工住房條件作為企業政治責任,真正做到企業心中有職工。2003年11月,吳邦國委員長在視察淮南礦業集團時曾高度評價:“我看你們安居工程很好,安居樂業呀!”
(記者 魯 松 通訊員 汪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