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重慶晨報》報道了這樣一則新聞,一名重慶的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一直以優異的表現頗得好感,但是在復試時,卻因在一篇400字的個人簡歷里寫了24個錯別字,從而遭到了面試公司的拒絕,最后與這個近在眼前的職位失之交臂。
這則新聞發出之后,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和思考,仔細想想,你已經多久沒有在書本上寫過字了?如果由自己來書寫一篇文章,能否順利完成?不愿動筆、書寫難看、提筆忘字,這究竟是因為什么?然后再審視這則新聞,大學生的求職被拒,難道僅僅是失誤和偶然嗎?
有人說,十多年前他們的學生時代里,在作業本上寫得一手好字,是一件很讓人自豪的事情,老師和同學們會刮目相看,就連寫作文時得分似乎也會比別人要高一些,而現在,偶爾的考試成了很多人動筆寫字的唯一機會,電腦上一輸入拼音就出現的一連串詞語聯想也讓人漸漸忘記了橫豎撇捺的魅力。當郵件代替了書信,當打印代替了手寫,當電子書代替了散文小說集,當百度、搜狗代替了漢語詞典,當大小書店的字帖貨架處無人問津,當大街上隨處可見不刷微博不舒服的“手機依賴癥患者”……我們在感慨時代發展、科技進步的同時,是否也會深深地覺得可惜和遺憾?
在今年的“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中,當那些來自美國、日本以及哈薩克斯坦的大學生們自信滿滿地在舞臺上讀多音字、改錯別字,并且侃侃而談中國的玉、瓷器等文化內涵時,相信許多人看后汗顏不已。也有新聞稱,復旦大學每年都會舉辦漢語言文字大賽,主要目的是為了考查學生漢語言的基本知識,包括漢字的結構、多音字的讀音、成語解釋等,每個學院都有代表參加,但是卻出現過留學生代表隊奪得全校第一名的尷尬結果。
SHE在那首《中國話》中唱到:“各種顏色的皮膚,各種顏色的頭發,嘴里念的說的開始流行中國話……”讓人自豪的漢字和漢語,深深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們,可是否真正地深入了中國人的心?年輕人,當思索和重視之后,請認真給家人和朋友寫上一封飽含深情的書信,請在閑暇時買上一幅字帖,靜心練習,請跟身邊的朋友說,對漢字的研習就是對中國文化的研習,請跟自己的孩子說,我們的方塊字有著幾千年的文化底蘊,我們要守護的,是一種傳承,更是一種責任。
(付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