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公山區提升為民服務水平推進司法惠民
在各村(社區)開展法制講座,深化“法律進社區”活動;開展“普法電影進校園”活動,強化普法宣傳教育;推進法律援助中心規范化建設,提升為民服務水平……這些關注民生、服務群眾的舉措,清晰地勾勒出八公山區司法部門踐行和深化群眾工作的堅定步伐。
近年來,八公山區司法部門以推進依法治區,建設“法治八公山”為總目標,積極構建“大普法”格局,建立全覆蓋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健全一體化的矛盾糾紛化解網絡,完善高質量的特殊人群監管機制,切實加強機關和干部隊伍建設,為八公山區經濟社會跨越發展提供了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和法律保障。
法律援助:解難事 暖民心
“你們真是幫了我大忙!”最近,法律援助當事人王某將“人民好律師、百姓貼心人”的錦旗送到了八公山區法律援助中心李梅律師的手中,專門感謝李律師對她的無私幫助。
家住八公山區新莊孜街道的王某,因遺贈問題與某企業發生糾紛,在無法保障自己權益的情況下,2014年8月,她來到八公山區法律援助中心,找到了李梅律師。在隨后的一年多時間里,在李梅律師的幫助下,歷經三次起訴和四次開庭審理,她的問題得到解決,成功拿到了58000元的遺產,也維護了自己的合法權益。
如維護王某的合法權益一樣,八公山區司法部門深化服務內涵、創新服務手段、完善服務機制,精心打造法律援助愛心品牌,不斷提高司法行政工作的群眾認知度和社會公信力。該區以區法律援助中心建設為契機,在5個鄉鎮(街道)建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并在有條件的村(社區)推進法律援助聯系點建設,力爭法律服務在全區形成全覆蓋。近五年,該區各級法律援助機構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1047件,接待群眾來訪5000余人次。
人民調解:解民憂 惠民生
山王鎮有3位“人民調解員”都是70多歲的退休干部,他們經常深入十里八鄉,幫助群眾解決疑難糾紛,被當地老百姓親切地稱為“老娘舅”。他們利用自己豐富的工作經驗和廣泛的人際關系,在處理問題時秉承公心,滿懷熱心,贏得了群眾的支持和擁護。
將“老娘舅”人民調解經驗總結、推廣,八公山區打造出土壩孜街道“愛心媽媽”工作室、新莊孜街道“雪梅調解室”等諸多人民調解工作“品牌”。
該區還依托“人民調解防護網”工程,構建了以區、鎮(街道)、村(社區)三級調解組織為平臺,以人民調解員隊伍為骨干,各部門和社會力量廣泛參與、齊抓共管,集預防、調處、穩控為一體的“大調解”工作格局。目前,該區已建立各級各類人民調解委員會74個,其中企事業單位調解委員會5個,行業性、專業性調解委員會3個。該區各級人民調解組織年均調解矛盾糾紛1000余起,調解成功率在98%以上,有效地促進了轄區社會穩定。
法制宣傳:解民惑 促和諧
2015年12月4日,八公山區30余家單位在新莊孜街道建東社區,舉行以“弘揚憲法精神,推動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為主題的全國法制宣傳日集中宣傳活動。活動懸掛橫幅12條,制作展牌77塊,接受群眾咨詢300余次,發放宣傳資料5000余份,收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普法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服務和保障民生的前提,法制宣傳在司法行政工作中顯得尤為重要。
該區圍繞“平安八公山”建設工作目標,深入實施“六五”普法規劃,大力開展“法律進機關、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單位”活動。加大對重點對象的法制宣傳教育,成立了普法講師團和法制宣傳志愿者隊伍,為進一步強化法律宣傳服務提供了隊伍保障。廣泛開展公民旁聽庭審活動,提高全社會參與學法、參與普法教育的積極性。開通八公山區司法行政微博,利用顯要位置的LED電子屏幕播放普法宣傳片,充分發揮了新媒體在普法宣傳中的作用。
(記者 何婷婷 通訊員 繆亞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