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十二五”科技回放
五年的時光不可謂不長,但日復一日的時間鐘擺,常使人忘卻時光匆匆。不知不覺,“五年規劃”已走完第十二個刻度。當“十三五”即將開啟之時,驚回首,細聽我市“十二五”,科技好聲音不絕于耳。
高新技術產業由小到大。2015年歲尾一則好消息傳來,我市鳳臺縣兵玲工貿有限責任公司榮登省第二批高新技術企業紅榜,成為我市第二家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農業科技企業。至此,“十二五”我市高新技術企業達81家,居全省第10位,高新技術產品227個;國家創新型(試點)企業1家,省創新型(試點)企業32家、市創新型(試點)企業45家。
科技成果轉化逐年向好。“十二五”,我市技術合同交易逐年遞增,總數1488項,成交總額17.65億元,交易成果穩居全省第5位;我市擁有有效發明專利880件,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3.71件,位居全省第6位。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獲省級科技進步一等獎7項、二等獎7項、三等獎33項,共47項。獲國家發明專利金獎1項,省發明專利金獎2項、優秀獎3項。鑒定科技成果160項。“2015年度安徽省發明專利百強榜”顯示:我市淮礦集團、安理大分列第12位與第16位,進入前20強。淮化集團位列第32位、淮南潤成科技位列第85位、化三建位列第99位。
創新平臺建設由低登高。2015年年底,五位國家工程院院士罕見的齊聚淮南,出席我市3家省級院士工作站集中授牌儀式,這標志著我市引進聚集高層次人才邁上了新臺階。統計顯示,“十二五”,我市院士工作站建設已達7家;在高新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域建“50·科技之星”創新團隊20家;各類科技創新平臺累計達142個,其中,國家級創新平臺7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7個,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3家,新增科研儀器設備2610臺(套)。
科技興農工程由弱到強。去年“淮南農業科技園區”一舉通過國考,躋身“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行列,令全市農科人員聞之信心倍增。細數“十二五”,我市共建農業類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省級農業科技專家大院2家、實施了“國家糧豐工程”,推廣稻麥新品種10個;兩家農科企業承擔“國家星火計劃項目”;創新實施了“農業科技110”這項科技支農惠農服務工程。
科技創新投入由少聚多。“十二五”,科技計劃項目實施達202項,市財政直接投入應用技術研發經費1.08億元,帶動全社會研發經費累計投入55.68億元;落實政策兌現資金3101.58萬元;爭取省財政專項資金3300萬元、“1+6”政策兌現資金1147萬元;獲國家創新基金資助1650萬元;企業創新享受所得稅優惠約2.3億元,實際減免所得稅額達9458萬元。
創新城市建設步穩足捷。“十二五”,“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兩次花落我市。躋身“全省首批創新型試點城市”建設行列,先后獲省創新型城市建設“1+8”政策補助資金1101萬元和1848萬元。市委、市政府乘勢而上,及時出臺創新型城市建設“1+4”新政策,使我市創新型城市建設步穩足捷。
(通訊員 張純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