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集碧海新村《還原門面房西七戶怎變成了“西八戶”?》追蹤——
門面房問題為何至今未解決?
淮河早報熱線新聞版去年3月以《還原門面房西七戶怎變成了“西八戶”?》為題,報道了潘集區的劉女士反映的門面房一事。當時采訪時,潘集區建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正在對劉女士和開發商進行積極協調,希望能盡快解決劉女士遭遇的門面房問題。然而,一年過去了,劉女士再次向淮河早報熱線反映,其遭遇的門面房問題至今還沒有解決掉。
事件回放:協議上西七戶,交房變成了“西八戶”
2015年3月,家住潘集區的劉女士向淮河早報熱線反映,潘集區碧海新村征遷改造,她家有一套門面房就地安置在碧海新城4號樓北側門面房西七戶。然而,交房時,劉女士發現西七戶并不是從西面數第七間,而是變成了第八間,更重要的是第八間門面房面寬只有1.4米,和第七間相差很大,也和她原來的門面寬度不符。
據了解,潘集區碧海新村進行棚戶區改造,在原址建設起了碧海新城。2012年3月19日,潘集區建委與劉女士簽訂房屋征收安置補償協議,將她在碧海新村的一套門面房(面積為45.60平方米),就地安置在碧海新城4號樓北側門面房西七戶,并簽訂了安置房房號確認單。2015年1月,拆遷安置房開始交房。劉女士表示,交房時她并沒有收到交房通知,她找到潘集區建委后,工作人員才帶她去交房,然而給的拆遷安置房卻變成了“西八戶”,即淮南房產網上碧海新村4號樓預售項目信息顯示的108室。
劉女士介紹,按照簽訂的房屋征收安置補償協議,安置房是西七戶,按照她的理解應該是從西邊數第七間門面房,即淮南房產網碧海新村4號樓預售項目信息顯示的109室,現在卻變成了108室。由于109室門面較寬,與劉女士被征收房屋門面寬大體相同,而108室門的面寬,她測量后只有1.4米。
“門面房講究的就是一個門面,1.4米寬能做門面房嗎,就是一個過道啊!這叫人怎么做生意?”劉女士和家人無法接受,多次找拆遷方理論,也沒有結果。2015年3月2日,潘集區建委負責人接受采訪時表示,開發公司方面“工作確實有存在失誤的地方,他們也愿意賠償損失。”該負責人表示,開發公司拿出多套方案與劉女士家進行協商,但雙方一直沒有達成賠償協議,就僵持了下來。潘集區政府及潘集區建委都在積極努力協調解決此事,希望將問題盡快得到解決。
然而一年過去了,劉女士再次向淮河早報、淮南網反映,她家的門面房問題至今還沒有解決掉。劉女士介紹,她家的門面房問題經淮河早報報道后,潘集區政府及潘集區建委都很重視,多次找她和開發商進行了協商,商定以貨幣形式給予她75萬元的經濟補償,但時至今日,劉女士只拿到20萬元。
區建委回應:提出多套方案都不同意,將盡力協商解決
3月3日,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來到碧海新城4號樓,劉女士反映的門面房處。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看到108室門面房的玻璃門用一把鎖緊鎖著,在一旁的墻面上掛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碧海淘寶街”“4棟商—108”等內容。
隨后,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來到潘集區建委。潘集區建委負責人向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介紹了相關情況。該負責人表示,其2015年6月在潘集區建委任職后,就開始想辦法妥善解決劉女士反映的門面房問題。該負責人說,經過多次協商,最終以貨幣補償的形式要求開發商付劉女士補償款總計75萬元(包括房租費),而劉女士要求一次性付清,但像劉女士這樣純貨幣補償的有十幾戶,開發商資金緊張,沒有能力一次性付清,政府也拿不出這么多錢。為了力爭早日解決此事,政府就拿出20萬元進行了先行墊付,對于剩余款項,要求劉女士與開發商簽訂一份補償協議,由開發商進行支付,但劉女士不愿意。
該負責人介紹,就在2月底,區建委又找劉女士和開發商進行協商,拿出了三套方案,方案一是維持原協議,在原門面房對面,即北側重新安置一個門面房,并進行逾期補償;方案二是進行貨幣安置,根據相關規定,對劉女士原來的門面房進行重新評估,與區建委簽訂合同進行補償;方案三是由其作為見證人,劉女士與開發商簽訂貨幣補償合同,劉女士繼續留著與區建委簽訂的協議,直到劉女士與開發商簽訂貨幣補償合同執行完,該協議才終止,如果沒有執行完,該協議繼續有效。
該負責人表示,對于這三種方案,當時劉女士都沒有同意。下一步,他將繼續找劉女士和開發商進行協商解決。對此,劉女士表示,她和家人也將會對潘集區建委提出的方案重新進行慎重考慮。
圖左側為劉女士分到的狹小店面。
(記者 張明星 馬南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