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群眾送去黨和政府的關懷,用法的雨露助弱扶困、滋潤人心。2016年,我市將法律援助工作納入民生工程——法援民生,構架和諧社會“連心橋”
35名農民工經過法律程序從老板手中要回了拖欠半年多的血汗錢、在工地意外致殘的張某如愿拿到了經濟賠償、李某夫婦心甘情愿地每月給付老父親贍養費……一樁樁、一件件達成滿意結果的事件背后,凝聚的是法律援助人辛勤的汗水和無私的付出。
近年來,我市法律援助工作者圍繞“加快經濟轉型、構建和諧淮南”開展法律援助工作,為政府分憂,為百姓解難,在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搭建起信任與溝通的橋梁。2016年,我市將法律援助工作納入民生工程,讓法律援助之光照亮弱勢群體的生活之路,譜寫出一曲曲感動人心的和諧之歌。
法立公平,共享正義法制陽光
“維護困難群體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這是我市廣大法律援助工作者時刻謹記的職責使命。
我市堅持“矛盾化解在基層,工作開展在一線”的思路,依托鄉鎮(街道)設立法律援助工作站63個,依托村(居)委設立法律援助聯系點725個,依托各級工、青、婦、老、殘、軍、公、檢、法、人社等部門及市戒毒所、市看守所、市聾啞學校和各律師事務所設立法律援助工作站76個,遍布城鄉的四級法律援助體系業已形成。
為了進一步發揮法律援助在化解社會矛盾糾紛中的作用,市法律援助中心借助“12348”法律服務熱線,利用網絡、手機等媒體為群眾提供及時便捷的法律咨詢,開展形勢教育和法規政策宣傳,引導公眾理性表達利益訴求,引導當事人采取調解、和解等非訴訟方式解決矛盾糾紛。通過法律援助律師耐心細致的工作,法律援助輿情分析工作更加明晰,為政府決策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信息,從源頭上預防了矛盾的激化,減少了社會不穩定因素。
日臻完善的法律援助服務體系,讓群眾享受到了高效、熱忱、專業的法律援助服務,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溫暖。2016年4月,我市法律援助中心獲得全省法律援助“示范窗口”榮譽稱號。
法求正義,傾心服務潤物無聲
“做好法律援助民生工程,對落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憲法原則,保障司法人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義。”市司法局負責人告訴記者。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法律援助工作,在2016年實施的33項民生工程中,首次將“城鄉困難群體法律援助”納入民生工程,在資金、人員配置上給予大力支持。
我市先后出臺了法律援助經費管理辦法、關于降低法律援助門檻和擴大法律援助范圍的意見,將法律援助門檻由原來的最低生活保障線的1.5倍調整為低收入人群,并新增征地拆遷安置補償糾紛、農村土地承包糾紛、醫療事故賠償糾紛、軍人軍屬權益糾紛等13類援助事項。
通過法律援助體系四級聯動,法律援助工作者深入鄉鎮街道、村和社區,主動了解困難群體的法律需求,積極對他們給予援助。各級法律援助機構積極參與信訪接待化解工作,2名專職律師長期在市信訪接待中心,提供法律咨詢、開展法律援助,引導群眾通過法律途徑解決糾紛。
一系列便民利民新舉措的付諸實施,實現了法律援助網絡的全覆蓋,法律援助的觸角延伸到基層的每一個角落。今年一季度,全市共辦理法律援助案件1094件,占法律援助民生工程任務數25%,支出救助金達40.5萬元。
法鑄和諧,為弱勢群體撐起一片天
請求工傷待遇、請求支付勞動報酬、請求給予最低生活保障待遇……近年來,由于范圍的不斷擴大,我市的法律援助辦案數量逐年提高,質量日漸優化。
我市開辟“綠色通道”和“農民工接待崗”,對社會特殊群體安排專人受理、跟蹤隨訪,對部分行動不便的殘疾人和老年人實行“預約服務”和“上門受理”,確保及時施援。我市與廣州市簽訂了農民工法律援助協作協議,成為城際間法援工作協作會員城市,實現快速調查、取證、協調等事宜,為我市農民工依法維權提供了極大便利。
律師值班制度、首問負責制、一次性告知制、掛牌上崗制……全市法律援助機構在司法行政網上開通了法律援助“網上申請”,大力推廣半小時“法律援助圈”成功經驗,讓群眾在步行30分鐘內可以就近到達法律援助聯絡點申請法律援助,讓快捷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務平臺近距離走進百姓。
暢通渠道、受理申請“快”,升級窗口、便民舉措“全”,強化監管、案件質量“硬”,落實責任、案件結構“優”……擴大范圍、降低門檻、應援盡援,我市法律援助工作以扎實舉措惠及困難群眾。2015年以來,全市共辦理各類法律援助案件7982件,幫助8023名受援人挽回經濟損失1030萬元。
(記者 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