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合肥7月25日電 扎根基層43年,他風雨無阻;72歲高齡,為了帶領鄉親們致富,他義無反顧;十幾年如一日義務打掃街道,他默默無聞;上千米的硬化道路,他“親手”鋪出……界首市潁南街道曹寺村黨總支副書記、村委會主任李子發,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業績,樹立了一名基層黨員干部的感人形象。
一輛輪椅見證愛民情懷
7月20日傍晚,天陰沉沉地飄起了小雨,一位瘦弱的老人騎著電動車馱著一輛輪椅慢慢駛進界首市潁南街道的院子里。這是記者第一次見到李子發:一身布衣,一副拖鞋,一雙粗糙的手,一口皖北土話,地地道道的莊稼人。仔細打量,李子發黝黑的脖子上有一道幾厘米的疤痕。如果不經人介紹,很難看出他是一位“村長”。
原來,李子發是到界首市區給本村的一位殘疾人范學海買輪椅去了。范學海是李灣村村民,腿腳不好。李子發一直惦記著這位老兄弟,自己掏錢給范學海買了一輛輪椅,騎電動車給馱回村。
“這個貴100多塊,是不銹鋼的,質量好一點,能用很久。”當范學海接過送來的輪椅時,這位64歲的老漢忍不住當著眾人的面抹眼淚。“哭啥呢?哭啥呢?學海,你好好的啊。”李子發安慰他。
雖然已經過了古稀之年,李子發說起話來仍然思路清晰,鏗鏘有力。話語間,讓人感受到滿滿的質樸、平實、幽默與智慧。
當代“愚公”用雙手鋪出千余米硬化路
說起李子發,當地老百姓紛紛豎起大拇指。村民們說,李灣村以前是個有名的貧困村,連條像樣的路都沒有,一到下雨天坑坑洼洼都是水坑,小孩子幾天都不能去上學。
李子發感慨,因為貧困,再加上村里不通路,很多姑娘不愿意嫁到村里。曾經有個小伙,長相很俊俏,經當地媒人幫忙提親,鄰村的姑娘相中了這個小伙。趕巧的是,姑娘第一次進村遇到下雨天,村口的路一片泥濘。姑娘打扮得漂漂亮亮,高跟鞋卻陷進泥巴里半天拔不出來,當即扭頭走了,這門親事就這么吹了。
2004年,剛當上村委會主任不久的李子發聽說了這事,心里難過了很久,他想,一定要把路修好,可是沒錢怎么辦?
李子發趕著自己家的小毛驢車,跑到附近的窯場撿拾碎料,一車一車的搬回填在土路上。那年,李子發的兒子退伍回來,有2萬多元的安置費,他拿了一部分出來買了一輛拖拉機,幫著父親一起去撿碎料修路。
李子發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動了村里人,范學海等幾個人主動跟著他一起修路。整整3個月里,光油費都不知道燒了多少錢。不能用鐵鍬,他就帶領兒子、女兒以及范學海等幾個人靠雙手在窯場撿碎料。不久,一條長達1000米的硬化道路修成了。路正式修通的那天,不少村民偷偷抹下了眼淚。
成立農機專業合作社帶領村民致富
路修通了,如何帶領村民致富是李子發考慮的問題。2004年,李子發引導組織村民成立了李灣農機協會,2010年成立了前進農機專業合作社,吸引周邊村莊200余戶農戶入社,從界首示范社到阜陽示范社,如今前進農機專業合作社已經是國家級的農機示范社。
“你別看李書記年紀大,他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可不差。有了他的奔走,咱李灣村在周邊鄉鎮率先用上了升級電、太陽能,喝上了放心水,走上了水泥路,建了沼氣池,裝了新路燈,還拉上了網線。”在前進農機合作社的社長李玉林看來,李子發既是令他敬仰的長輩,又是能交心的好朋友。
李玉林自豪地說:“以前姑娘都不愿嫁到我們村,現在都爭著嫁入我們李灣,我們今天富裕起來要感謝李書記。為了抓致富,跑銀行注入資金,李書記可以說是厚著臉皮一次又一次去找銀行。這樣開放、超前的意識,是很多村干部所不具備的。”
如今,李灣村村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年純收入5萬元左右的村民已達60多戶。
義務打掃衛生十幾年帶出文明村
村民富了,可臟亂差的村容村貌依然困擾著李子發。“讓大家一下子就把延續多年的陋習改掉不現實,不妨從自己做起,為大伙帶個好頭。”為了改變這種面貌,李子發開始每天帶著妻子為村里義務打掃衛生,酷暑寒冬,十幾年風雨無阻。
直到最近,由于脖子上長了一個大瘤子,剛剛動過手術,李子發實在掃不動了,才把這一義務轉交給同樣是黨員的二女兒李素靈。
“剛開始去掃地的時候,我覺得有點丟人,我才40多歲的年紀,雖然是義務給大伙打掃,可是總覺得別別扭扭的。以前父親干的時候,沒想到把村里的主干道打掃完,還是一件挺累的事。”令李素靈感動是,不少村民開始自發打掃門前的道路,主動給她“減負”。
十多年彈指一揮間,在李子發的帶動下,不少村民漸漸養成了保護環境、講究衛生、美化家園的好習慣。如今的李灣村,已是遠近聞名的衛生村、文明村,成為潁南的一道靚麗風景。
在李灣村村口,樹立著一塊“李灣文明村”的牌子,顯得非常惹眼。“這個文明村是哪個單位授予的榮譽?”記者問到。說起這個,李子發樂了:“那時候還沒有進行農村綜合整治,這文明村的稱號是為了鼓勵村民保持美化家園的好習慣自己掏了6000元建的,‘自封’為文明村。不過,現在李灣真的是名副其實的‘文明村’。”
村里經濟條件上去了,衛生環境改善了,精神文化建設也沒有落下。2014年,李子發自掏腰包為村里修建了占地1.2畝的小廣場。他平時很節儉,不抽煙不喝酒,但為了建這處小廣場,一下拿出了6萬元。他的二女兒李素靈做建筑出身,不但掏了三萬元支持父親建小廣場,還跟著父親天天去撿石頭,在工地上修建小廣場常常熬到凌晨2點。27天過后,小廣場奇跡般地建成了。
“他太拼了,修建小廣場的時候都累昏過去。我心疼他,所以只要是俺父親要干的事,我們家的人吃苦受累都要幫著他一道干。”李素靈說。
平凡的感動 界首“愚公”堅守基層43載
李灣村村口立的“文明村”大牌。最近因為修路,附近正在拆遷。新華網 張峭春 攝
連續兩次“撂挑子”均高票當選
很多人都在問:李子發,你都72歲了,為什么還這么拼?這圖的是啥?
對此,李子發說:“我祖輩是佃農,加上家里有6個兄弟,年幼時期的生活是‘頭無片瓦遮風避雨’。”他告訴記者,真是做夢都沒想到,自己能過上現在的好日子,所以他要盡全力報答黨。
說到這里,李子發掏出一部4.5寸大小的手機,向記者展示里面的照片。“你看我這手機是我兒子給我買的,以前飯都吃不上,哪能想到現在還能用上這么大的手機。”李子發說。
去年9月,曹寺村“兩委”換屆,已經71歲的李子發早早地向潁南街道黨工委遞上了辭職報告,又一次準備卸任,但最后依然高票當選——村民們舍不得他“撂挑子”。
未來,誰會接他的班呢?誰會接過他手中的棒呢?誰會傳遞他這種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呢?
“目前僅我們李灣村就有63名黨員,大部分都是年輕人。李書記特別重視對年輕人的培養,這是特別難能可貴的。但是村里人還是舍不得李書記,在村里沒有人能像李書記一樣,讓每一個人心服口服,所以我們特希望他能留任,繼續帶領大伙過上更有奔頭的生活。”李玉林這樣告訴記者。
記者手記:
“李子發是我在阜陽工作7年中最敬重的基層干部”這是界首市長何逢陽深夜發微信告訴記者的內心感受。采訪李子發前,我們也了解一些他的相關報道。但當記者見到他時,由衷的被他身上的質樸所打動。正如他自己所說,他干的不是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李子發沒有任何浮夸,也從不炫耀。他默默的堅守在最基層的崗位,在平凡的實踐中不斷詮釋著一名共產黨員的宗旨。
記者問李子發如何定義“好人”,他告訴記者:“作為一名黨員,好人就是全心全意為黨,全心全意為人民,不為私利,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當前,“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正深入開展。學是基礎,做是關鍵。李子發用滴水穿石的實干精神,堅持43年不求回報,做了一些普通卻并非人人都能做到事情。他用自己日復一日的踐行,譜寫了一名基層黨員的光輝形象。(柴文成 韋屈 張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