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崗村的蘿卜、淮建村的西紅柿、紅光村的葡萄、王樓的桑果……在淮南“上街去”電子商務產業園O2O體驗館里,地道的農副產品已成為網民的搶手貨。
“從線下吆喝著賣,到線上包裝著賣,銷售方式和渠道的改變,使淮南的農副產品身價倍增,供不應求。”體驗館負責人告訴記者,通過發展電商,當地農副產品打開了一條銷售的新路子。
“傳統電商在銷售過程中,存在諸多的質量及售后問題,更不具備體驗的過程。而實體店往往價格較高,缺少市場競爭力。”據體驗館負責人介紹,他們打造網店銷售與實體店體驗相結合的銷售模式,比以往單純的電商銷售或者實體店購物,有著更多的優勢。
通過打通電商“最后一公里”,將淮南本地優質農副產品、優秀旅游商品從線下搬到線上,減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讓本土品牌在價格上讓利于民。同時,將省內其他地市甚至國內、國際知名品牌從線上引入線下,讓市民能夠通過現場體驗、網上下單的銷售方式,既能體驗到實體店的服務,也能享受到網店的價格,可謂一舉多得。消費者甚至可以在土雞、土豬、山核桃等農副產品的生長周期內進行預訂,出欄或成熟后再取貨。
目前,在5000平方米的體驗館里有一萬余種商品,除了百嘉特紅酒、臺灣零食等國際知名品牌,也有淮南豆制品、牛肉湯、壽州窯和紫金硯等優秀旅游商品。“上架的甜瓜、酥瓜等品種,不少人嘗過便下了訂單,一下能買幾十斤,銷售十分火爆!”銷售現場,一位瓜果種植合作社負責人說。
“讓農電對接,將淮南優秀產品、優秀品牌推廣出去,打開銷路,同時也為市民帶來更多的外地優秀商品。”淮南市電商協會負責人告訴記者,協會將同市旅游協會、市蔬菜協會一起,大力推廣農副產品電商項目,更好地為群眾和企業服務。
(安徽日報記者 范孝東 通訊員 李舒韻)
(《安徽日報》8月16日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