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除了吃粽子,我們還有酥瓜!”5月30日一大早,從深圳回鄉過節的戴宜東,來到了潘集區蘆集鎮戴廟村的酥瓜大棚,一次性購買了200公斤酥瓜準備帶回深圳,他樂呵呵地告訴記者:“深圳同鄉會的淮南老鄉們,對我們潘集酥瓜可是贊不絕口啊!”
戴宜東是慕名而來,所選的瓜棚在當地很有名,不光是酥瓜的品質好,更是因為瓜棚的主人戴宜軍是村里的貧困戶,靠著扶貧產業大戶帶動項目,他不僅自己致富了,也幫助村里的4戶貧困戶順利脫貧。
淮南酥瓜看潘集,潘集酥瓜在蘆集,作為中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的主產地,蘆集鎮大力發展酥瓜特色產業,發揮“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的品牌優勢,并借助扶貧政策,打造出“合作社+種植戶+貧困戶”的特色產業扶貧模式。
對于蘆集鎮而言,“地標特色產品”的含金量不能忽視:大水、大肥、大產量,普通酥瓜走進蔬菜市場;控水、控肥、控產量,特色酥瓜走進水果市場!
產業發展項目支持一點,貧困戶貸款支助一點,社會幫扶支助一點,經營主體投入一點。在蘆集鎮,推動特色產業與實施產業扶貧,可謂是相得益彰!
家住戴廟村的戴宜軍,一家5口人原先生活殷實。自從孩子的先天性心臟病被查出,僅前期醫療費就花了30多萬元,后續治療的花費依然未知,一家人的生活墜入谷底。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戴廟村經過精準識別,根據戴宜軍掌握酥瓜種植技術的特長,投入9.7萬元項目資金,由戴廟村農業服務專業合作社建起了10畝酥瓜大棚,帶動10戶貧困戶種植酥瓜。
“每畝3500多公斤酥瓜,每公斤平均1.5元,一畝地的收入就有2.2萬元。”戴廟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姚元進,給戴宜軍算了一筆賬:去掉土地流轉費用1200元、貧困戶的幫扶費用1650元和生產成本1800元,每畝地的純收入也不止1.6萬元。戴宜軍流轉的5畝土地,一季酥瓜就可收益8萬元。
村民馬金平自從丈夫出車禍去世后,便要獨自照顧2個孩子,家庭因學致貧。在孩子就業之前,馬金平沒有生活來源,村里為她辦的低保,僅能維持基本生活。而戴宜軍的幫助,讓她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和馬金平一樣,另外兩戶貧困戶也在戴宜軍的幫助下,實現了脫貧。
“頭茬瓜即將結束,10天后將開始種植二茬瓜。”戴宜軍和他的貧困戶朋友們又將迎來新一輪的收益。
有了扶貧資金的杠桿撬動,合作社+產業+貧困戶的模式將“酥瓜扶貧”變活了!戴廟村的27戶貧困戶,有10戶貧困戶因酥瓜而脫貧。
“產業扶貧,最具生命力,也最長久!”蘆集鎮負責人告訴記者,江蘇客商來到蘆集鎮戴廟村,已與村里達成意向,明年,將成批收購酥瓜,銷往江蘇市場。
除了扶貧產業大戶帶動項目,酥瓜的扶貧項目到戶政策,讓戴樓村的貧困戶享受到了精準扶貧的福利。
戴樓村村民楊井分的身體不好,因病致貧,老母親長期住院,一家4口人的生活舉步維艱。
酥瓜的扶貧項目到戶政策,為他提供了每畝1萬元的補助,他流轉了4畝地種植酥瓜,每畝地1萬多元純收入,徹底改變了他的生活。
清早收瓜,上午賣瓜,中午數錢,下午打理瓜苗……在自家的瓜棚門口,楊井分告訴記者:“雖然很辛苦,但是生活越來越有盼頭!”
2017年,潘集區為蘆集鎮撥付了40萬元的專項資金,用于發展50畝大棚酥瓜,又將帶動20多戶貧困戶種植酥瓜。
在蘆集鎮3年扶貧規劃里,夯實基礎、村出列,產業扶貧、全覆蓋,鄉村旅游、促升級的三步棋,始終閃動著酥瓜的身影……
(記者 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