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體型,圓潤飽滿;聽聲音,清脆悅耳。這樣的西瓜就熟了,甜份夠,口感好,好賣!”6月26日清晨,記者踩著濕重的露水,踏著田埂,高一腳低一腳地走進壽縣澗溝鎮菱角村瓜農陳具礦的瓜地。
陳具礦已經在他的西瓜大棚里忙起來了,他要趕在太陽升起來之前,摘滿2車“8424”西瓜,拉到市場上去,趕早市。“多虧了去年4萬塊錢扶貧貸款,我才能建起這20個西瓜大棚。”
前些年,陳具礦由于妻子患重病加上孩子上學,成了貧困戶。眼看身邊很多人種西瓜發家致富了,陳具礦也想試試,卻苦于沒有資金。去年秋天,鎮村干部帶著壽縣農村商業銀行的放貸員,上門宣傳免息扶貧貸款政策。這讓陳具礦看到了希望,他憑著一張村里開具的貧困戶證明,只用了3天時間,就從銀行領到了4萬元扶貧貸款,架起了大棚,走上了脫貧路。
作為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和大別山連片特困地區片區縣,壽縣有著72個重點貧困村13萬多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貧困人口基數大、分布廣。面對眾多有勞動能力、有創業意愿的貧困戶,壽縣為有效發揮地方涉農法人金融機構金融扶貧主力軍作用,推動壽縣農商行根據國家、省、市及各級人民銀行等部門關于金融精準扶貧工作的要求,制定精準扶貧五年規劃,實現扶貧小額信貸“應貸盡貸”,充分發揮金融活血功能,培育扶貧產業發展壯大,激發貧困戶脫貧的內生動力,以“扶貧小額信貸+”模式助力貧困戶脫貧。
“為了金融扶貧工作更加有序開展,銀行制定了信貸扶貧五年計劃,即從2016年起,5年內共安排專項信貸扶貧資金計劃3億元。其中2016年安排專項信貸扶貧計劃5000萬元,以后每年凈增10%。”壽縣農商行負責人介紹,2016年,他們利用政策支持,申請獲得了人民銀行扶貧再貸款3000萬元,用于發放精準扶貧貸款。
“今天為大家發放1000元的利息分紅,剩余的分紅年底發放!蔽挥谕卟烘偟慕鹪词称氛跒60戶貧困戶發放貸款利息分紅定金,這是今年創新金融扶貧貸款發放的新模式。
在保持原有直接發放扶貧貸款模式情況下,壽縣大力推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貧困戶”分貸統還模式,即建立新型經營主體和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由貧困戶申請貸款、新型經營主體統一使用、統一經營管理、統一償還本金,這一新型模式有效地加快了貧困群眾增收脫貧步伐,有力地開創了扶貧工作新局面。截至2017年5月31日,銀行累計發放扶貧貸款4090戶,余額達到18212.5萬元,較上年末凈增13103.9萬元,充分助力地方政府開展脫貧攻堅,為廣大貧困戶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
金源食品是一家專業從事食品加工的規上企業,今年利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貧困戶”分貸統還模式,60戶貧困戶以小額扶貧信貸資金入股企業,獲得保底分紅收入,同時,貧困戶優先在入股企業就業,獲取勞務收入。企業獲得300萬信貸資金擴大生產,貧困戶擁有每年最低3000元保底分紅和優先就業權利,互惠雙贏。
“扶貧小額信貸+特色產業”助力貧困戶脫貧。重點支持貧困戶發展特色種養殖業,增加家庭收入。澗溝鎮的龍興種植合作社是“巾幗脫貧行動示范單位”,帶領10余戶貧困戶結對借用壽縣農商行扶貧小額信用貸款61萬元,從事秋葵等特色農業種植。有了扶貧小額信貸的支持,龍興種植合作社規模得到擴大,產品通過電商渠道銷售,貧困戶實現脫貧向致富轉變。
【記者手記】信貸“小”支點,撬動脫貧“大”杠桿。壽縣積極踐行金融扶貧,既注重制定切合實際需求的扶貧規劃,制定扶貧工作考核機制,又注重在實際工作中減少流程環節,讓貧困戶從知曉到相信扶貧貸款是真正為農民著想,最后體驗到扶貧貸款辦理發放便利,沒有增加他們的財務負擔,真正體現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責任擔當。雖然開展的是農商銀行的自身業務,但貧困農戶感受到的卻是黨和政府的脫貧、幫扶溫暖,他們從心底里感到基層干部是真正為他們做好事、解難事、辦實事,脫貧效果明顯。
(記者 張靜 通訊員 熊文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