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是一項政治任務,更是最大民生工程。
今年以來,我市認真貫徹省政府《關于社保兜底脫貧工程的實施意見》精神,大力實施社保兜底脫貧工程,對無法通過產業扶持、就業幫助實現脫貧的家庭實施政策性保障兜底,確保應保盡保,不落下一戶貧困家庭,不丟下一名貧困群眾。
低保線與貧困線“兩線合一”
精準扶貧重在精準,成敗關鍵在于精準。
我市積極推進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2016年首次實現農村低保和扶貧標準“兩線合一”,對符合低保標準的農村貧困人口實行政策性保障兜底,確保到2020年底全市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今年,我市城鄉低保標準再次提高:農村低保年保障標準由3180元/人提高到4020元/人,城市低保月保障標準由500元/人提高到525元/人。同時,加大低保“分類施保”力度,對重點困難對象給予重點保障,對低保家庭中的A類人員增發其補助標準的30%,對低保家庭中的B類人員增發其補助標準的20%。截至7月底,我市在保農村低保對象76182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8486人,累計發放低保金13106余萬元,順利完成兜底保障任務。
醫療救助覆蓋全部貧困人口
因病致貧、返貧的貧困戶,是脫貧攻堅難啃的“硬骨頭”。
我市推進實施健康脫貧工程,將貧困人口全部納入醫療救助范圍。全額資助參合參保,將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納入醫療救助范圍,同低保對象、特困供養人員一樣全額資助其參合參保費用。加大醫療救助力度,對低保對象、特困供養人員、貧困人口醫療救助不設病種限制,不設救助起付線;對低保對象、特困供養人員住院救助比例達到70%以上;貧困人口醫療救助水平按年度住院合規醫藥總費用(含特殊慢性病門診)的10%給予補助。實行醫療兜底保障,根據《淮南市健康脫貧兜底“351”工程實施辦法》,貧困人口在省內定點醫療機構住院治療(含特殊慢性病門診),按照各類醫保和醫療救助補償后,在省市縣三級醫療機構就診個人年度自付合規費用分別不超過1萬、0.5萬、0.3萬,超過部分全部財政兜底保障。截至7月底,共為13896名貧困戶發放醫療救助金806.54萬元;納入財政兜底救助290人,發放兜底救助金46.6萬元。
特困人員應養盡養、動態管理
特困供養人員,多數為孤寡老人、身體患病人員,沒有“造血”功能,需要社會保障兜底。
我市全面落實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政策,嚴格落實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申請、審核、審批程序,實行應養盡養、動態管理。全面建立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動態調整機制,按照不低于上年度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60%確定基本生活供養標準。經市政府常務會議研究同意,自今年6月1日起,我市分散供養五保對象的財政補助標準由每人每年36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4200元。目前,我市共有五保對象29119人,1至7月份累計發放五保生活保障金9352.76萬元。
綜合施策推進脫貧攻堅
脫貧攻堅是一項系統工程,我市堅持綜合施策,打好脫貧攻堅主動仗。
全面推進臨時救助,今年市級財政共安排臨時救助資金300萬元。截至7月底,累計救助2448人次,發放臨時救助金442.92萬元。建立“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機制,各鄉鎮街道均建立了社會救助服務站,確保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
關愛農村“三留守”人員,在全市90個鄉鎮(街道)、1084個村(居)全部設立了兒童保護督導員、保護專干,共有兒童保護督導員101人,村(居)保護專干1100人。開展了摸底排查和入戶調查工作,經摸排,我市有農村留守兒童48150人。建立農村留守兒童信息臺賬,將農村留守兒童信息錄入到農村留守兒童數據采集軟件,健全信息臺賬,實行一人一檔,動態管理,季度更新。
全面落實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政策,將具有我市戶籍的最低生活保障對象、建檔立卡貧困戶中,持有殘疾人證且殘疾等級在四級以上(含四級)的殘疾人納入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范圍,累計打卡發放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資金1390萬元。對具有我市戶籍,殘疾等級被評定為一、二級且需要長期照護的重度殘疾人按時發放了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標準為每人每月60元),累計發放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1827.8萬元,有效保障了困難殘疾人的生活。
(記者 朱慶磊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