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記者來到位于壽縣窯口鎮的瓦埠湖現代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區采訪,看到這里近百畝荷花依然競相開放,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觀光。
塘中芙蓉搖曳,荷下魚蝦嬉戲,岸邊金黃的格桑花,美不勝收。
“這可不是一般的荷花,它有個很酷的名字——‘太空三十六號’籽蓮。它的花期很長,花朵也比一般的荷花更鮮艷。”示范區管委會負責人余學全告訴記者,他們拿出近50畝土地,開辟濕地荷塘,目的就是提升現代農業的品位,不僅“種農業”,更是“種風景”。
種下種子,成了文化
安徽瓦埠湖現代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區規劃涉及省道203西側的窯口鎮真武、窯口街道及堰口鎮魏崗村,核心區總面積2萬畝,規劃總投資68.45億元。
“核心區形成五園、四基地、兩社區、一環線的空間格局”。余學全介紹,五園即農業科技文化博覽園、陡澗河生態濕地公園、國際氣象主題科普園、瓦埠湖湖畔漁樂園。四基地為綠色有機蔬果基地、精品花卉苗木基地、四季鮮果生產基地、名優苗木基地。兩社區分別位于真武村和陳家老圩村,一環線是沿示范區主干道路,形成示范區內部循環動脈,串聯起示范區各個重要的節點項目和節點景觀。“我們要把示范區打造成古城壽縣的‘南花園’,文創農業的‘試驗田’”。
壽縣縣農委負責人戚士章告訴我們,文創農業是新興起的一種農業產業模式,它將傳統農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相結合,借助文創思維邏輯,將文化、科技與農業要素相融合,從而開發、拓展傳統農業功能,提升、豐富傳統農業價值。
示范區以文創農業為發展定位,增強傳統農業盈利能力,同時也順應消費者消費習慣轉變趨勢,滿足消費者更高的消費需求的特點,符合國家政策,符合經濟發展趨勢等優勢。對于壽縣這樣一個人口大縣、農業大縣、文化大縣來講,具有十分廣闊的市場前景。
在示范區,還坐落著一個國字號項目——壽縣國家氣候觀象臺,這是我國五個國家級氣候觀象臺之一。這里將建成國際氣象主題科普園,打造成AAAA級景區,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成為觀象臺常客。
文創農業不僅重“面子”更重“里子”。它體現在每一包瓜蔞子、每一束半枝蓮的個性化包裝上,體現在每一個農耕現象的故事傳說上,體現在每一處風景的體驗上。
種下文化,成了希望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倡導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打造田園綜合體。而文創農業就是打造田園綜合體的生動實踐。我們在‘中央一號文件’里面淘到了真金白銀!”余學全介紹,用“美麗風景”帶來“美麗經濟”,是示范區建設的根本目的,通過發展文創農業,火熱旅游市場,帶動當地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是當前的重要工作。
在農業科技文化博覽園,有一處600畝菊花種植基地,生產出的杭白菊是為加多寶和王老吉提供原材料。基地負責人劉緒賢介紹,每畝可產杭白菊600公斤,目前市場價為80元每公斤,效益顯著。
“我在這除草、摘菊花,半年掙了近2萬元,脫貧不愁了!”真武村貧困戶陳范時告訴我們,合作社今年帶動30戶貧困戶,當年可實現脫貧。
余學全告訴記者,這個夏季,示范區的楚緣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是由上海還鄉創業的孫成勇建成的。99個鋼架大棚里種植8424、口口爽、樂都、天川西瓜等新品種。西瓜下市后,企業做好大棚蔬菜、藍莓、草莓、黑皮花生的種植,預計年產值可達1000余萬元,真正把“美麗風景”變成“美麗經濟”。
示范區也是創業園,這里吸引著很多像孫成勇這樣懂技術、有干勁、有志向的創業者。淮南新天地置業有限公司擬在示范區北部沿陡澗河投資6億元打造“壽春農莊”項目,國喜瓜蔞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了200畝土地栽植半枝蓮、瓜蔞等中藥材,安徽大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流轉500畝土地種植出口韓國、日本等國的高產蔬菜項目……
放眼望去,安徽瓦埠湖現代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區里綠意涌動,商機無限,脫貧致富的希望無限。
(記者 周瑩瑩 通訊員 熊文田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