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站位 多渠道投入
我市社保兜底精準助力貧困群眾真脫貧
我市認真貫徹省政府《關于社保兜底脫貧工程的實施意見》精神,對無法通過產業扶持、就業幫助實現脫貧的家庭,實施多項民生工程保障兜底,幫助貧困群眾真正脫貧。
——低保線與貧困線“兩線合一”。我市積極推進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2016年首次實現農村低保和扶貧標準“兩線合一”,對符合低保標準的農村貧困人口實行政策性保障兜底。2017年6月起,我市農村低保年保障標準由3180元/人提高到4020元/人,并加大了低保“分類施!绷Χ。截至10月底,全市在保農村低保對象7472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8486人,累計發放低保金20211.72萬元,順利完成兜底保障任務。
——醫療救助覆蓋全部貧困人口。我市推進實施健康脫貧民生工程,將貧困人口全部納入醫療救助范圍。全額資助參合參保,將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低保對象、特困供養人員等,全額資助其參合參保費用。加大醫療救助力度,對低保對象、特困供養人員、貧困人口醫療救助不設病種限制,不設救助起付線;對低保對象、特困供養人員住院救助比例達到70%以上;貧困人口醫療救助水平按年度住院合規醫藥總費用(含特殊慢性病門診)的10%給予補助。實行醫療兜底保障,貧困人口在省內定點醫療機構住院治療(含特殊慢性病門診),按照各類醫保和醫療救助補償后,在省市縣三級醫療機構就診個人年度自付合規費用分別不超過1萬、0.5萬、0.3萬,超過部分全部財政兜底保障。1至10月份,城鄉醫療救助24.24萬人次、支出救助金7425.2萬元,納入健康脫貧兜底救助14659人次、發放救助金307.2萬元。
——特困人員應養盡養、動態管理。我市全面落實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政策,嚴格落實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申請、審核、審批程序,實行應養盡養、動態管理。全面建立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動態調整機制,按照不低于上年度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60%確定基本生活供養標準。自今年6月1日起,全市分散供養五保對象的財政補助標準由每人每年36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4200元,截至10月底,全市共有五保對象26672人,累計發放五保生活保障金13543.4萬元。
——綜合施策推進脫貧攻堅。我市建立“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機制,各鄉鎮街道全部建立了社會救助服務站,確保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1至10月份,全市生活無著人員社會救助4858人次,使用救助資金337.8萬元。關愛農村“三留守”人員,全市90個鄉鎮(街道)、1084個村(居)配備了兒童保護督導員101人、保護專干1100人,48150名農村留守兒童,建立信息臺賬,實行一人一檔、動態管理、季度更新。全面落實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政策,截至10月底,困難殘疾人生活保障33864人、發放生活補貼資金2173.4萬元,重度殘疾人護理保障43383人,發放護理補貼資金2615.4萬元,有效保障了困難殘疾人的生活。
(記者 賈靜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