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實施法律援助民生工程暖民心解民憂
“你們法律援助中心為我們農民工爭取了合法權益,解決了我們的困難。”近日,農民工班組負責人蔡德兵再次來到潘集區法律援助中心咨詢有關工資拖欠問題,向法援律師連聲表達感謝。
“我們不懂法律,以前碰到工資拖欠問題都是討薪無門,最后沒辦法只能去上訪。”蔡德兵告訴記者,2016年下半年,因為一家城建公司欠他們班組15萬元工資兩年未付,他與20多位農民工來到潘集區信訪局上訪,信訪局同志就引導他們到法援中心申請法律援助。
“法援中心了解情況后,及時受理了我們的申請,安排律師收集整理有關證據材料,又和區法院溝通聯系,為我們開辟了快速訴訟通道。”沒過兩個月,蔡德兵的班組成員就拿到了應得的勞動報酬,大家都很開心。“如今我們遇到類似問題,就會主動到法援中心來找律師咨詢、出主意。”蔡德兵說他和他的農民工兄弟們對政府實施的法援民生工程都拍手稱贊。
以滿足困難群眾法律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市通過大力實施法律援助民生工程,去年全市共指派辦理法律援助案件4485件,做到了“貧者必援、弱者必幫、殘者必助”,法律援助實現了應援盡援,為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發揮了重要作用。
創新宣傳模式,讓“民心工程”離群眾更近
2017年5月以來,潘集區在全市率先開展“大走訪、廣宣傳、促和諧”專項活動,司法行政機構工作人員深入該區6個鄉鎮的所有行政村入戶走訪,發放便民服務卡、法律援助宣傳彩頁,與基層群眾面對面交流,引導有需求的困難群眾申請法律援助。
去年,我市結合實際,創新出臺了《淮南市精準扶貧法律援助扶貧方案》,印制5萬余份法律援助惠民卡,發放到困難群眾手中。居民只要持法律援助惠民卡申請法律援助,可免于經濟困難審查……
讓法律援助真正走進尋常百姓家,讓群眾感到“法律援助就在身邊”。
我市不斷延伸觸角,加大宣傳力度,由市法援中心牽頭與淮南電視臺、中國郵政、中天傳媒、淮南日報等多家單位合作,采取文字板報、案例視頻、動漫等豐富多樣的形式,向群眾普及宣傳法律援助政策。各縣區司法局舉辦法律援助文藝演出、電影進鄉村、現場發放法律援助宣傳品等活動,進一步擴大宣傳,讓群眾知曉、關注法律援助。
嚴把案件質量關,真正應援盡援應援優援
“不花錢打官司,質量靠得住嗎?”針對群體的困惑和質疑,我市法律援助機構著力辦精品案、辦老百姓滿意案,不斷提高服務質量。
2017年11月中旬,我市引入第三方評查工作機制,組織開展了全市法律援助卷宗專項檢查工作,評查組到各縣區現場抽查已歸檔的各類卷宗。“我們在現場抽查中,會仔細檢查每個案件是否符合法律援助條件,是否認真履行法律援助案件審批程序,承辦人是否履職盡責,是否按規定、及時地發放案件補助費,是否實現全員全案全流程進行信息化操作等。”市法援中心負責同志介紹說,隨著法律援助案件辦案數量的提升,他們希望通過這種客觀公正的評查,進一步提高案件辦理質量。
主動接受群眾監督,提升群眾滿意度。市司法局專門成立法律援助投訴處理辦公室,并在市縣(區)兩級司法局外網、各法援中心服務窗口電子顯示屏上向社會公示投訴地址、電話、傳真、電子郵箱及投訴事項范圍、投訴處理程序等信息,暢通投訴渠道,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全市、全年無有效法律援助質量投訴。同時,加強對開展案件質量回訪監督工作,對已辦結的案件,通過電話回訪、個別案件實地走訪等方式了解群眾意見,真正做到讓人民群眾在每一起法律援助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完善便民舉措,真心構筑服務連心橋
為了擴大法律援助影響力,市司法局深入開展規范化法律援助便民窗口創建活動,進一步推進市、區(縣)法律援助工作向規范化、標準化邁進,去年我市壽縣、田家庵和大通區法律援助中心服務窗口進行了升級改造,改造后的窗口設施更加完善,辦公場所更加寬敞。
全市法律援助機構還推出便民舉措,放寬農民工等特殊群體申請法律援助的審查條件,實行優先接待、優先審查、優先辦理的便民服務。加強“12348”法律援助熱線平臺管理,安排專業人員解答熱線咨詢和日常運行管理,對咨詢和解答情況進行全程錄音。截至12月底,全市共解答“12348”熱線來電1087次,接待服務窗口來訪咨詢計6萬余人次,當事人咨詢中均得到滿意答復。
(記者 何婷婷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