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著一手制作糖葫蘆的絕佳手藝,楊再金的糖葫蘆成了壽縣小甸鎮婦孺皆知的美食,成了人們美好的記憶和享受。短短的幾年,楊再金走上了發家致富的道路,徹底擺脫了貧困。
“遠近鄉鄰都知道我的糖葫蘆,我最多的時候,一天能賣600多串,1000多元,我家2017年底就脫貧了。”5月6日,記者見到楊再金時,他剛從水田里回來,穿著雨衣,赤著腳,頭上帶著礦燈,手里拎著水桶,向記者展示他剛剛捕捉到的兩三公斤螞蝗,“今天,這些螞蝗能賣200多元。”
楊再金是壽縣小甸鎮楊圩村上郢組的村民,幾年前,他妻子由于精神上有些障礙,丟下他和年幼的女兒,不知所蹤。他的父親楊傳育是位老軍人,母親付傳瑩喪失勞動能力,家里有12畝土地,生活拮據。2014年,楊再金家經過精準識別,被確認為享受國家標準扶貧政策的貧困戶。
去年5月,市委政法委扶貧工作隊入駐該村后,幫扶責任人和駐村工作隊經常入戶走訪,針對楊再金家實際情況,精準落實了各項幫扶措施。現在,他的父親楊傳育每月享受到軍人定期生活補助495元;減免了一家4口每人每年180元的新農合籌資;安裝了3000瓦光伏,每年收入3000多元;3畝魚塘每年的收入也在1萬多元;女兒上學,每年能享受到300元的補貼;每月能享受到10度電的補貼。
楊再金有一手父親傳給他的制作糖葫蘆的秘籍,為了提高制作技藝,他跑遍了淮南周邊制作糖葫蘆的作坊,虛心學習,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制作技藝。精選山楂,細熬冰糖,各種原料精心配比,酸甜爽口。只要天不下雨,楊再金在每年的8月至第二年的4月,每天都要做糖葫蘆,父親幫他串串,然后上街叫賣,雙廟、小甸、李山等處的大街小巷都能聽到他的叫賣聲,他的糖葫蘆很是搶手,每年收入達20000多元。
楊再金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還獨辟蹊徑,有著一般人看不上、也不愿意干的副業——捉螞蝗。螞蝗是一味中藥材,新鮮的潮濕螞蝗一般都在100元一公斤,曬干后,價格更高。楊再金細心研究螞蝗的生活習性,掌握天氣變化,只要一下雨,他就準備工具,一只水桶,周邊涂抹上牙膏,防止螞蝗溜掉和叮咬,帶上礦燈,穿上雨衣,一晚上能捉四五斤。
采訪結束,在送記者離開時,楊再金特意帶領記者圍著他的房前屋后看了一遍他栽種的山楂樹。“這些山楂樹今年就可以結果了,今后,我要用我種的山楂制作糖葫蘆,把楊氏糖葫蘆產業做大做強。”說到今后的發展,楊再金信心十足。
(記者 劉銀昌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