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機動車的大幅增加以及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長,鳳臺縣城區面臨著道路負荷過重、交通出行環境日趨嚴峻的難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道路交通現狀不容回避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鳳臺縣通車道路總里程為1780.9公里,其中省道103公里、縣道129.8公里、鄉村道路1543.7公里、專用道路4.4公里;機動車保有量9.92萬輛,其中小型以上汽車保有量5.56萬輛。此外,還有大量的摩托車及海量的電動車無法統計。當前,該縣路網體系失衡,規劃、建設不完善,非機動車發展無序,道路停車供需矛盾顯著,如不及時加強城市交通管理,鳳臺交通現狀將進一步惡化,嚴重制約鳳臺縣經濟社會發展。
剖解擁堵現象成因
縣人大代表們在建議中剖析了交通擁堵成因:首先,路網結構不合理。一是路網密度低于規范要求。根據有關規定,城市主干道、次干道及支路的合理比例應該是20:30:80,受歷史影響,當前鳳臺縣主、次干道及支路的比例為20:16:12,次干道和支路的嚴重缺少。二是由于淮河屏障的限制,中心城區道路通行條件先天不足。其次,規劃、建設不夠到位。城市道路規劃存在先天不足,城區道路規劃建設存在大量的斷頭路、瓶頸路、異形路,給交通組織和管理帶來極大困難;城市道路路型結構不合理;城市功能區的規劃存在不足。該縣城區沒有合理劃分城市功能區,居住、商業、辦公、商貿、交通樞紐相互干擾、相互制約。第三,非機動車無序發展。一是超標電動車無序發展,交管部門處置違法行為難度大。二是非機動車道受侵蝕嚴重,各行其道行車難。三是非機動車駕駛員安全教育宣傳不到位,交通違法行為比較普遍。第四,停車供需矛盾凸顯。一是由于機動車的爆炸式增長,停車需求與停車供給的矛盾日趨突出。二是城市規劃設計的先天問題,也給停車秩序帶來影響。
綜合治理緩解擁堵
“交通安全管理是一項具有廣泛社會性的系統工程。按照‘城市發展、交通先行’的理念,應建立交通安全委員會工作協調機制,以政府為主導,各部門齊抓共管,以解決治理交通擁堵、停車難、出行難等‘城市病’問題。”經過縝密調研,代表們提出中肯建議。
——完善路網系統建設,提高道路承載能力。規劃、城建、交通、市容、公安交警等部門要各司其職,豐富路網“毛細血管”,打通交通微循環。貫徹“窄馬路、密路網”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從建設城市道路“主動脈”轉變為打通“毛細血管”,推動加大次干路、支路、背街小巷的建設改造力度,進一步提高城市道路通達性,改善交通微循環,均衡交通流。在該縣路網框架已基本成型的情況下,建議縣政府把暢通主干道、疏通支路、拓寬瓶頸路、優化慢行車道作為重點,加快城市內部路網建設,形成道路微循環系統,做到路路相通,環網相連。
——積極協調推動城市外環線建設。目前,鳳臺淮河二橋已建成通車,這條道路過境交通起到了很好的分流作用。建議進一步加強對城市外環道路的建設規劃,加快計劃中的鳳臺淮河三橋、鳳毛快速通道等道路建設。同時,加快推進客運中心建設,搬遷中心城區客貨運車站。
——建立和完善電動自行車綜合治理機制。目前兩、三輪電動車體量巨大,四輪電動車逐步增長,作為“末端神經”的交管部門不可能“一禁了之”。建議由政府牽頭,公安、市場監管、交通、市容等多部門協同,一方面從生產銷售源頭開展治理,杜絕不符合標準的電動自行車的生產銷售;另一方面針對我縣電動車實際情況,出臺管理限行規定,加強聯合整治,形成嚴管態勢。
——加快停車設施建設,緩解停車難的問題。加大城區公共停車場建設,建立城市停車誘導信息系統,解決靜態交通問題。適時實行收費停車,將停車作為產業對待,建立多元化投資體系,充分發揮經濟杠桿調節作用,合理利用好公共停車資源。鳳臺城區停車場布點規劃已完成,建議由政府主導、部門牽頭,引進一家有基礎、有實力的公司,采取市場化運作,一攬子解決公共停車場建設和停車收費問題。
——堅持立足實際,依法依規。在道路建設上,要堅持交通設施建設“四同步”原則;在居民區、大型城市綜合體等大型建筑建設上,要加強交通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提前謀劃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在完善道路配套設施建設上,要建立暢通、齊全、便利的非機動車道、人行道并輔以隔離設施,改變人車混行的現狀;針對道路基礎設施急需改造的情況,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門提出初步改造建議,政府每年列出專項資金,各部門按職責予以落實。
(記者 劉銀昌 通訊員 常開勝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