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時沉陷區,今日生態園。
走進毛集實驗區綠馨生態觀光園,宛如置身于一幅清新多彩的山水畫卷,蔥郁的綠色連綿不絕,蒼翠的樹木望不到邊,頓時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我們采用‘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基地’的經營模式,傾力打造現代農業綠色生態林業園,形成農業、林業、養殖業經營完整的產業鏈,特別是在促進林業產業增效、生態和諧發展和農民增收等方面已經初見成效。”綠馨園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有限公司負責人陳鵬告訴記者,截至2017年底,公司累計投資1.2億元,治理修復塌陷區土地7000余畝,種植苗木6000多畝,一個獨具特色的鄉村綠洲正在這里悄然崛起。
創造奇跡的背后,是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誰曾想到,在2010年以前,這里卻是雜草叢生和殘磚斷瓦的采煤沉陷區,更因溝塘渠系不通而污水遍地,奇臭難聞,蚊蠅亂飛。看到這么大面積的土地資源得不到合理利用,農民陳鵬、蘇國友等人覺得甚是可惜,于是果斷投資,利用流轉陳集、王相、朱崗、蘇坂等村的幾千畝沉陷地,拉開了采煤塌陷區土地綜合治理的大幕,先期籌建了淮南市綠馨生態觀光園。他們聘請安徽農業大學林業調查規劃設計所專家現場論證,設計分析研究,精心編制園區發展規劃,按照“宜林則林、宜養則養、宜漁則魚、宜旅則旅”的原則,結合生態模式要求,針對不同地形特點,實施一帶一核二翼,十六大功能區,大力發展種植業、景觀苗木培育、養殖業、產品加工業、循環經濟產業及旅游觀光產業,力求形成豐富多樣,統一協調的整體景觀效果。如今,有人這樣形容綠馨園:路平渠直水通暢,柳舞花艷魚兒歡,昔日荒蕪不毛地,今朝旅居后花園。
實施林長制以后,綠馨園更是“把生態放在第一位”,堅持生態立園、產業興園、旅游富園。“林長制不是搞工程,不是做品牌,而是要恪盡職守,讓綠馨園成為永不沉陷的綠洲。自實施林長制以來,公司生產成本下降30%,經濟效益提升20%,產品質量提高2個檔次。”陳鵬擔任林長后,更是把精力和責任放在護綠、增綠、管綠、用綠和活綠上面。由于經濟林木市場前景廣闊,綠馨園的西湖垂柳、紫薇、落羽杉、紅葉石楠等經濟林木遠銷山東、河南以及合肥、蚌埠、六安等地,輻射帶動沉陷區失地農民及周邊100余戶從事林業。公司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基地”的聯結方式,并派專人指導,統一管理、統一市場銷售,解決了園區內4家合作社與23個家庭農場的后顧之憂,并使每個農場每年從中增加收入15萬元左右,失地農民每年增收1.5萬元,周圍群眾從林興業的信心更足了。
記者在毛集實驗區農業發展局了解到,綠馨園公司先后與安徽農業大學、安徽理工大學、淮南師范學院、省農科院、省林科院等專業院所合作,共建采煤沉陷區生態修復、植被恢復、水體改造等項目的產學研實踐基地,為后續發展厚植科技優勢。回顧綠馨園林業發展歷程,可謂高歌猛進,一路前行:淮南市農業標準化示范區、淮南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安徽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安徽省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安徽省“重信用、守合同”單位,一張張熠熠生輝的燙金名片,展示著綠馨生態觀光園的綠色魅力。(通訊員 徐瑞成 記者 劉銀昌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