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楊書記又回來了”的消息在壽縣大順鎮袁湖村不脛而走,村民們都為這位好書記的回歸感到興奮。原來,隨著壽縣脫貧攻堅“五大專項行動”大走訪、大排查工作的扎實開展,壽縣人民檢察院原駐袁湖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長楊國彥主動請纓,回到工作三年多的袁湖村與干群并肩作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繼續揮灑熱血和汗水。
袁湖村農業經濟結構比較單一,村集體經濟相對較弱,為壽縣深度貧困村。2014年11月,接到選派任務后,女兒出生才22天的楊國彥便駐村開始了扶貧工作,他暗下決心:要用自己的努力為檢徽爭光。
楊國彥雖是單位業務骨干,卻未曾接觸過農村工作。為盡快進入角色,他深入田間地頭、溝渠塘壩、村民家中,查看農田水利設施,了解村情民意,認真細致調研摸底。一段時間下來,村里的經濟發展和33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家中情況他便了如指掌。
做到底子清、情況明后,楊國彥與村干部、黨員和村民代表討論,針對致貧原因和制約村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在統籌各方意見后確立了系列計劃規劃,科學合理地確定了從基礎設施、干部隊伍、技術培訓、環境整治等方面改善村容面貌。
“整天說扶貧,我們村連條像樣的路都沒有!”一次在楊圩村民組走訪時,楊國彥聽到了這樣的反映。群眾的愿望,就是工作的出發點。他及時將情況向院黨組匯報,通過院協調爭取,從壽縣發改委爭取以工代賑資金25萬元,修建了900米長的水泥路。看到水泥路修到家門前,貧困戶李傳植高興地說:“盼了不知多少年,咱家終于通了水泥路,如今生活方便多了!”
楊國彥一次次跑縣扶貧辦、交通局、農委、發改委等部門,爭取、引進項目資金900余萬元,對村內泥巴路、斷頭路、水塘、電站引水渠等進行了修建、改建。他協調鎮水利站優先鋪設安裝進村入戶的自來水管道,解決了4200畝農田灌溉用水和3400多名村民生活用水難題。他帶領村兩委充分挖掘梳理村集體資源,通過對村預留地、灘涂地發包,土地流轉等方式增加村集體收入渠道,使村集體經濟實現了從零向10萬元邁進的良好勢頭,為貧困村出列奠定了堅實基礎。
授人以魚,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益無窮。楊國彥和幫扶責任人根據貧困戶的致貧原因因戶施策,組織接受知識快、就業意向強的李友俠等6名殘疾人參訓,培訓期間還義務開車接送。他幫助趙冬冬等14名學生申報雨露計劃;幫助李兆廣等38戶申報并安裝分戶式光伏電站;利用扶貧資金集中建造光伏電站,帶動47戶貧困戶受益;引導李紅等47戶發展養殖業,成立合作社……通過產業帶動,逐步形成了村集體、合作社、貧困戶聯動發展,實現了村集體增收、特色產業和貧困戶脫貧同步發展的良好局面。
三年多來,楊國彥帶領村兩委班子以解決群眾行路難、用水難、脫貧致富門路難為突破,不斷加大扶貧力度,走出了一條富有成效的選派幫扶之路。楊國彥得到了組織的肯定,先后獲得省社會扶貧先進個人、市優秀選派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長)標兵等榮譽;他也贏得了群眾的良好口碑,“選派干部楊國彥,扶貧書記身來兼。摸清情況找難點,苦干實干沖在前。脫貧攻堅領頭雁,辛勞群眾記心間”,村民們匯編并在當地廣為傳唱的這段大鼓書是對他最大的認可。(記者 吳巍 通訊員 余濤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