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淮南民政事業發展綜述
德惟善政,政在養民。從今年7月1日起,鳳臺縣楊村鎮彭莊村低保戶蘇老漢低保金提高到每月570元。“低保金每年都在增加,心里很舒服,更加堅定了生活的信心。”蘇老漢說。
一滴水也能折射出太陽的光輝,這個普通事例彰顯我市民政部門的民生情懷。改革開放40年來,我市各級民政部門堅持“以民為本、為民解困、為民服務”宗旨,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增強基層民主活力和社會自治功能,積極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機制,持續推進服務國防和軍隊建設,深入開展專項社會事務服務管理,著力破解民政事業發展難題,充分發揮了在社會建設中的保底作用、基礎作用、支持作用和支撐作用。
兜住民生底線,織好社會救助體系安全網。40年來,我市城鄉低保從無到有,從重點保障到逐步實現普惠,從2018年7月1日起,市轄區及鳳臺縣首次實現低保城鄉統籌管理,月保障標準統一提高到570元/人;壽縣城市低保月保障標準提高到557元/人,農村低保年保障標準提高到4344元/人。醫療救助體系更趨完善,救助比例達到70%,救助封頂線提高到1.5萬元。特困人員供養分散供養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7922元,集中供養標準達每人每年8500元。分散供養孤兒每月保障標準900元,集中供養孤兒月保障標準達1300元每人。全面建立了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和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制度,一級、二級困難殘疾人補貼標準為每人每年840元,三級、四級每人每年420元;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每人每月70元。慈善組織建設實現了縣區全覆蓋。
養老社會化多元化,唱響最美夕陽紅。40年來,我市制定了完善養老服務業發展體制機制,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養老服務面向全社會開放,逐步建立了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全市特困供養機構131家,取得養老機構設立許可證書的社會辦養老機構31家,各類養老服務總床位達3萬張,每千名老人擁有床位43張,護理型床位數占25%以上。市級12349居家養老呼叫平臺建成投用,老年人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送餐、助潔、家政等上門服務。持續推進醫養結合發展和公辦養老機構改革,積極打造示范性醫養結合機構。加大養老隊伍人才建設,養老機構從業人員已實現持證上崗。扎實推進養老機構購買綜合責任保險和老人意外傷害保險,保障養老機構和老年人抵御意外風險能力。全面落實老年人優待政策,社會尊老敬老愛老風氣濃厚。
健全防災減災體系,提升綜合防災減災能力。40年來,我市全面建立了氣象信息預警機制,實現市、縣(區)、鄉鎮(街道)、村(居)四級災害信息員隊伍全覆蓋;災害救助應急由消極應對向積極預防轉變,全市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扎實推進,綜合減災能力進一步提升,成功創建國家級綜合減災示范社區25個,省級綜合減災示范社區26個。
加強社區建設和社會工作,構建群眾生活和諧家園。40年來,我市城鄉群眾自治組織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作用逐步得到加強;全面加大城鄉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城鄉社區服務設施覆蓋率達到100%。積極開展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全市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達到560人,市社會福利院被民政部命名為“社會工作示范單位”。全市志愿服務工作明顯提升,在全國志愿服務系統注冊志愿者數已達30.4萬人。
堅持改革創新引領,激發社會組織發展活力。40年來,我市社會組織登記管理制度逐步健全,市、縣兩級社會組織已達1370家;實現了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全面脫鉤,開展了社會組織評估工作,共計36家社會組織獲得3A級以上評估等級;全面加強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市民政局主管的社會組織已成立獨立黨支部12個、聯合黨支部2個,向39家脫鉤后的行業協會商會派出了黨建指導員。積極推進社區社會組織發展,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覆蓋率已達50%。
堅持軍民一家親,全面落實雙擁優撫安置政策。自1991年開始,我市成功創建6屆“全國雙擁模范城”、9屆“全省雙擁模范城”,軍地軍民關系融洽。全面落實優撫保障機制,確保優撫對象的生活達到了城鄉中等以上生活水平;建立了以扶持就業為主,自主就業、安排工作、退休、供養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退役士兵安置制度。自今年8月1日起,我市再次調整部分優撫對象撫恤和生活補助標準,殘疾軍人殘疾撫恤金標準、烈士遺屬、因公犧牲軍人遺屬、病故軍人遺屬定期撫恤金標準和在鄉復員軍人等優撫對象(抗日戰爭時期入伍、解放戰爭時期入伍、建國后入伍)生活補助均有提高。軍休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得到充分保障;圓滿完成歷年軍運保障任務,軍供綜合保障能力得到加強。
加強專項社會事務管理,全面提高公共服務水平。40年來,我市行政區劃調整獲得重大突破,2004年長豐縣7個鄉鎮劃歸淮南管轄,2016年壽縣整建制劃歸淮南市管轄,全市面積達到5533平方公里,人口380萬。扎實推進殯葬改革,建立了覆蓋城鄉的困難群眾殯葬救助政策。婚姻登記和收養工作規范化水平持續提升,先后創成國家4A級和國家3A級登記機關各1個。(記者 朱慶磊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