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7月20日,中韓合資安徽綠十字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簽約儀式在合肥安徽飯店隆重舉行,時任省委副書記王太華,時任市委書記宋孝賢,時任市長李振華,時任副市長楊愛光,韓國綠十字公司董事長韓俊煥出席了簽約儀式。在這之前淮南市雖有幾家與港澳臺合資合作企業,但基本是借用外企身份形成中外合資來享受有關優惠政策,而在制造業方面的外資企業更是空白。綠十字簽約標志著淮南市有了第一家真正的外資企業。經歷了兩年半的艱辛,這才塵埃落定。
事情還要回溯到1992年,在鄧小平南巡講話精神鼓舞下,淮南市對外開放的力度顯著加大,第一次舉辦了中國豆腐文化節。與會的外賓向淮南推薦了科技含量很高的血液制品項目,市委市政府領導非常重視,隨即成立了由時任副市長楊愛光擔任組長的血制品項目領導小組。我當時任市政協副主席,市委安排我為領導小組顧問。
剛接觸這項工作,我們得到的信息就是國家早已成立了血制品領導小組,辦事機構設在衛生部。國家在全國布點建設這樣的項目共35個,每個省市區只能批一個。但在衛生部申請立項的就有47個,這其中至少將有12個要被削減,而且我省合肥市大安公司已經申報立項。在車票都沒有的情況下直接去追趕末班車,困難是可想而知的。
1993年5月,在完成了省內有關手續后,市委決定由我帶領時任市衛生局副局長夏繼源、時任淮南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張繼厚等同志去北京衛生部跑項目批文。我們住在淮南駐京辦事處的地下室,吃住在一起每天就15元的標準,出門辦事就擠公交。跑了半個多月,一直沒能見到衛生部負責項目審批的領導。后來我通過既是同學又是老鄉的時任省衛生廳廳長許占山的關系,聯系上時任國家血制品領導小組副組長、衛生部副部長胡熙明。時任市委書記宋孝賢又請時任中顧委常委、老省委書記張勁夫同時任衛生部部長陳敏章部長直接斡旋,最終我們同衛生部分管領導及具體承辦廳局建立了直接聯系。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7月24日,我們如愿以償拿到了衛生部藥政管理局對我市“特批”的血制品項目批文。
回到淮南后,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非常高興。8月2日,時任市委書記宋孝賢立即在開發區召開有關會議,向全市有關部門提出嚴格要求,對這個項目“衛生部是特批,淮南市要特辦”。市政府及時將血制品項目領導小組調整為血液制品項目建設領導小組,時任副市長楊愛光繼續擔任組長,我則由原來的領導小組顧問改任副組長,管委會副主任張繼厚兼任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
就在這曙光初照的時候,突然傳來一個幾乎令人窒息的消息:原來商定的美方合作伙伴因故不能參與合作,而根據衛生部批文要求,該項目又必須辦成中外合資。這樣我們就突然面臨兩大難題:其一,重新尋找外方合作伙伴;其二,請衛生部批準更改合作伙伴。第一步走通了,才能邁開第二步。哪一個環節出現問題,結果都是前功盡棄,功虧一簣。
這時候市委市政府的堅決態度給我們增強了信心。時任市委書記宋孝賢要求我放下政協機關工作,以全部精力抓好項目落實。這樣我們就要從最基礎的招商工作開始做起。經過一段時間努力,招商仍無成效。1995年5月,省委副書記將上海余正平女士介紹給我們,通過余正平的引薦,我們和韓國綠十字公司(KGCC)海外部部長韓知勛開始接觸,雙方都表達了精誠合作的意愿。經了解,KGCC當時是世界上第五大生物制品企業,產品銷售遍及30多個國家。他們具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并且一直想在中國拓展事業。這一來頓使我們產生一種柳暗花明、絕處逢生的感覺。
談判是在安徽飯店進行的。在時任市計委主任王耿生的參與下,我和淮南經開區、新集集團、市中心血站等單位的同志組成談判小組,就股份比例、生產規模、經營范圍、合資期限等方面逐條談判。談判過程異常艱難,涉及到技術方面的問題分歧較大,有時為了一點細節,一個措辭都激烈爭論,好幾次達到瀕臨破裂的地步。談判最緊張時,大家都顧不上吃飯,有時候幾包方便面或者幾塊燒餅就解決了問題。在余正平女士、倪建文先生等介紹人的協調下,雙方在有些方面各自做了讓步,終于在技術轉讓、員工培訓、批文價值、組建籌備等方方面面達成共識。
談判的同時,我們又通過省衛生廳向國家衛生部轉報更換項目合作伙伴的請示。5月底我就和余正平女士、張繼厚副主任馬不停蹄的奔赴北京做更換批文工作。當時衛生部正在抓壓縮血制品企業、整頓血源市場,因此換批文的難度比上次更為艱難。衛生部有關經辦部門表示,不僅批文沒法更換,甚至有可能撤消原來的批文,這個消息對我們的打擊很沉重。好在跑了近一年,我們也都練就了抗擊打能力。我們通過時任省政協主席史鈞杰與他曾經的下屬、時任衛生部某局領導協調,緊閉的大門終于開啟了一道門縫,然后就是我們設法擠進去的問題。
7月,我和開發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劉承烈再次進京,陸續向衛生部有關處室匯報了項目落實有關情況以及與韓國綠十字合作的戰略意義。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經過我們持續不懈的努力,最終拿到了第二次的“特例”批文。從“特批”到“特例”,可以想象到審批過程是多么困難,我們的努力是多么艱難。
簽約協議上確定的項目投資總額為2551萬美元,韓方占比60%,新集集團占比30%,經開區占比10%。這個外資項目簽約成功,不僅在當時一舉創下全市最大、全省行業最大、韓國在皖投資最大、衛生部生物制品最大等4項紀錄,而且在全國都產生了一定影響。
1995年9月15日,中國豆腐文化節再次在淮南舉辦期間,綠十字項目在開發區隆重舉行開工慶典,一直為這個項目獲批而傾注心血的原衛生部副部長胡熙明應邀參加了慶典。看得出來,他對項目的成功落實甚至比我們淮南的同志還要高興。
項目進入基本建設階段以后,市委領導讓我負責到底。我和時任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楊映松為工程建設協調解決了不少具體問題。為解決配套項目血源基地選址與建設問題,我還請原市政協副主席單星、柴慎顯等老領導出面一起跑鳳臺縣,時任縣委書記魏耀民、縣長張春生親自出面協調,當天就解決了問題。
韓方履約非常認真,協議簽訂之后資金就及時到位。企業購置的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設備,如美國的壓濾機和凍干機,法國的電泳儀,瑞典的凱氏定氮儀,英國的火焰光度計,日本的液相色譜儀和分光光度計,德國的洗瓶機和灌裝機,以及韓國本土的高壓滅菌器和巴氏滅菌儀等。1997年10月,綠十字公司建成投產,時任省委書記王太華再次參加了慶典并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這足以說明省委領導對這個項目是多么重視。
現在綠十字建成投產已經二十多年,企業也由中韓合資轉變為韓國獨資,韓方累計投資總額已經達到2.86億元。迄今為止,仍是投資規模大,生產設備先進、產品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較好的外資企業。公司產品在市場上也供不應求,為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保障做出了很大貢獻,國務院和國家衛生部都曾直接從該廠調取產品。同時綠十字公司也為我市的稅收、創匯、就業發揮了作用,在全市制造業企業中一直是個亮點。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原全國政協副主席王文元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去過綠十字公司視察。(寧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