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以人民需求為導向全面深化司法行政體制改革
新時代,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方能不辜負司法為民的初心。
司法行政體制改革事關民生福祉,事關法治社會建設,事關社會公平正義。
在全省率先啟動公證參與司法輔助改革試點工作,提升公證公信力;率先制定和試行普法效果第三方評價考核體系,提升普法成效;以化解專業化為切入點破解物業糾紛“老大難”問題,促進社會和諧……今年以來,市司法局將改革作為厲行法治、創新發展的關鍵一招,遵循市委、市政府及省司法廳改革路線圖和時間表,攻堅克難,善做善成,統籌壓茬推進重點改革任務落地見效,改革“紅利”給全市380萬人民群眾帶來滿滿的法治獲得感。
公證參與司法輔助,增強內生力提升公信力
王某分別于2004年、2007年向安徽省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貸款6筆,由于逾期不還,今年農商行將王某起訴至鳳臺縣法院,要求他償還6筆貸款本息。該案進入訴前調解程序后,經過鳳臺縣法院司法輔助中心專職調解員蘇老師的耐心調解、多次溝通,王某和農商行代理人當面商討后達成還款協議,并進行了公證。
“成本低、信得過。”2018年6月,走出鳳臺縣法院公證司法輔助中心的王某對此次公證參與司法輔助服務給予高度評價。
在訴前階段幫助當事人解決糾紛,免費調解,快速公證,公證參與司法輔助使公證公信力與司法公信力產生了良好的疊加效應。
近年來,我市在全省率先啟動公證參與司法輔助改革試點工作,市正誠公證處已與市中級人民法院及鳳臺縣、潘集區、田家庵區、大通區等五家法院合作成立司法輔助中心,截至目前共向法院派駐36名工作人員開展司法輔助事務,送達法律文書2035件,成功送達1113件;調解案件1002件,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449件,一定程度上幫助法院緩解“案多人少”的矛盾,受到司法部律師公證管理司、省司法廳的充分肯定,省內外10余家兄弟單位來淮考察交流。
以提升公信力為導向,公證內在活力進一步增強。
今年5月下旬,潘集區人民法院與市正誠公證處、淮河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就賦予強制執行債權文書公證及執行保障等相關事宜簽署《合作協議書》,推動三方合作共贏。6月初,潘集區人民法院在訴訟服務中心設立公證咨詢窗口,已初步梳理50余件爭議不大的民商事糾紛移交市正誠公證處辦理公證,向市正誠公證處申請辦理5起執行案件證據保全公證。
創新第三方評估機制,落實責任制提升普法實效
近日,在市稅務局服務大廳,前去辦事的市民收到一份關于該局普法工作情況的問卷調查表,他們作為服務對象結合稅務局工作實際進行了認真填寫。“第三方評估機構將會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和相關統計數據等,對被評估單位的法治宣傳教育工作進行評估匯總。”市司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更客觀、準確地檢驗普法成效,今年我市創新性地將第三方評估和主管部門考核有機結合,出臺了《淮南市法治宣傳教育工作(普法效果)第三方評估指標及考核標準》(試行),并對稅務局等10家單位普法效果先期開展第三方評估工作。
市法宣辦、市司法局以普法責任制為主線,進一步優化法治宣傳教育。創新考核評估方式,聯合專業研究機構,組成集法宣業務骨干、法學教授、評估專家等為一體的課題研究組,在充分征求市直部門、數據提供單位、第三方評估實施機構、普法受眾等群體意見建議的基礎上,科學制定了普法效果第三方評估指標和考評標準,今后將運用多種方式分析考察了解各單位普法責任制落實情況,最終推導出一個系統、一定區域乃至全市的普法成效。
推行“專業化”調解,巧解“千家結”細譜“溫馨曲”
電動車丟失、樓道防盜門鎖不住、在綠化帶里種菜、停車難……這些問題時時困擾著業主和物業。物業和業主發生糾紛時,往往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鬧得不可開交。而如今,在我市,有一個無門檻、不收費的組織可以幫助化解這類矛盾糾紛,這就是物業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目前市本級及壽縣、鳳臺縣均已成立物業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并開展工作,共調解物業糾紛案件50余件,調解成功率100%。
物業糾紛發生頻率高、數量大、問題多、時間長、容易引發群體性事件。為形成物業糾紛“大調解”機制,市司法局與市房產局共同推進市物調委建設,與田家庵區人民法院等基層法院開展物業糾紛案件“訴調對接”工作,與各大物業公司開展物業糾紛排查、移送、化解工作,與公安、城管、街道、社區等單位形成聯動機制。同時,針對物業糾紛調解經常涉及法律法規、物業維修、工程審價等專業問題,各“物調委”以化解專業化為切入,建立物業管理和法律專家庫,一些“疑難雜癥”案件通過專家咨詢團隊“診斷把脈”,迎刃而解。
與此同時,我市還進一步健全統一司法鑒定管理體制,嚴格司法鑒定準入管理、嚴格司法鑒定執業監督,整頓司法鑒定執業不規范行為,司法鑒定質量和公信力全面提升;開展律師調解試點工作,目前已在人民法院、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律師協會、律師事務所設立律師調解中心(工作室)19個……
一項項改革任務的推進、落實,“減”去包袱,解放手腳,釋放激情,讓我市司法行政系統獲得更多機遇,獲得更強勁發展動力!(記者 何婷婷 編輯 湯寧)